記者黃啟菱/專題報導、黃柏榮/攝影 生活該有什麼樣貌,人人各有期待,其中,「美」大概是眾人皆愛的。建築是生活的容器,透過買或租間好房子、找個好設計師、甚至自己動手來等種種方式,讓生活空間美一些、有型舒適,好像沒那麼遙不可及;但若貪心一點,想要這容器裡盛裝的時光,也都美好,就有點兒難了。 有位大男孩叫劉騰駿,他認為,若能讓自己的故事在自己的生活空間裡好好敘述,讓空間與自我能有所連結,那麼生活在其中的時光,自然能映照內心,恬靜美好。而收藏幾件藝術品,是不錯的法子。 劉騰駿是桃大機構第二代,現任集團藝術總監。提起二代,一般人難免羨慕,認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必是生活「多彩多姿」;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劉騰駿是「非典型二代」,他的父親、桃大機構董事長劉沁垣是彰化人,白手起家,即便已在業界闖出一片天,但仍保持簡單的生活方式,對孩子的要求也很嚴格,在此情況下,劉騰駿生活的色彩,是由自己揮灑的。 從美國唸書回來後,劉騰駿進入集團,從最基層做起。建築這個行業,很多可能性,已成立30年的桃大在做大、做穩、做好之後,一直思考如何更上一層樓,恰巧,劉騰駿對藝術的興趣與研究,讓他能將美學養份整合進建築,也使得桃大首創藝術總監職務,開始帶給市場驚喜。 亞洲當代 多元媒材 劉騰駿說,自己對藝術一直很有興趣,但不得其門而入。日本311海嘯後,有家畫廊舉辦村上隆的版畫義賣,1件作品1萬5000元、1套4萬元,他知道了這個訊息,覺得很喜歡這些作品、價格可以接受、又能支持善行,於是就出手買下人生的第一件作品,從此跨入藝術收藏領域。 入手村上隆作品之後,劉騰駿又陸續買下草間彌生與趙無極的版畫,以及沈昭良、席時斌、張徐展等人的作品,近日還邀請蔡士弘為自己的佛堂創作,以「慈悲」為題討論佛法與人性。 整理自己的收藏脈絡,劉騰駿說,他是以名家版畫切入,再開始買攝影、油畫、雕塑等作品,都以亞洲當代藝術為主軸,呼應他內心對東方美學的認同,表現媒材多元,則與他兼容並蓄的性格有關。 「至於找作品的過程,其實很像談感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喜歡。」劉騰駿說,這是很主觀的事情,比方說,他在書房一角掛了件沈昭良的「STAGE」舞台車系列作品,裡面有路邊攤、神豬、舞台車等元素,都是他的兒時回憶,讓他第一眼就有共鳴。 簡約裝潢 最佳展演 又例如,他日日禮佛,常思考佛法的根本,一直很想找件相關的作品掛在佛堂,因緣際會認識年輕藝術家蔡士弘,便邀其以「慈悲」為題創作,蔡士弘想了半年、花了一個月,最後以「不捨一人」來詮釋這個題目。 劉騰駿解釋,慈是「與眾人樂」,悲則是「與眾人苦」,蔡士弘的創作以佛想普渡眾生的概念,畫出108人在懸崖邊掙扎、互相扶持不跌入深谷的景象,深色的山林與淺色的山谷,恰若黑白太極;蔡士弘與佛法的淵源深,曾2度出家,詮釋這題目自然到位,這件作品帶給劉騰駿很大的心靈能量。 遇見喜歡的藝術品,有緣擁有,擺在家中日日欣賞、陪伴自己,自然是件美事。劉騰駿認為,在此情況下,風格越自然、裝潢越簡約越好,以他自己家中為例,並沒有太強烈的風格設定如新古典、輕工業、美式鄉村等,而是走人文簡約路線,大量運用溫潤的木頭材質,如木地板、木頭格柵推門與輕隔間等等。 轉角處多用鏡面收尾,讓角落亮起來,大型家具則以金屬、皮革等材質,勾勒出個性。牆壁大多留白,方便掛畫。有意思的是,藝術品與空間也能相呼應,如草間彌生的南瓜系列版畫,就掛在廚房,劉騰駿解釋,日本二次戰後多以南瓜為主食,草間彌生這系列創作,有知足、療癒的意涵,擺在廚房十分點題。 張徐展的作品「遠端的呼喊」以世界各主要城市之地標高塔為創作主題,掛在浴廁空間、小便斗上方,讓人站在這件作品前方時,心馳神往。 小資入門 遍覽群畫 多數人聽到藝術收藏,總覺得是有錢人的事情,而「企業家第二代收藏藝術品」,似乎也理所當然,因為,有錢嘛!對此,劉騰駿說:「我要鄭重澄清,我也是領薪水的,而且年薪還不到百萬。」 在財務方面,他說:「女生買包包都會規劃,事先存錢,買藝術品也是相同的概念。」可慢慢存個3萬、5萬,累積一小筆錢之後,再出手。 收藏路走來,最美好的是浸潤其中的過程,劉騰駿也慢慢將藝術融入他的建築本業,如桃大機構線上建案「桃大極」,就請來藝術家席時斌創作大型雕塑裝置;劉騰駿說,建築本身是沒有情感的,一切均由使用者賦予,若居家空間能作為藝術展演場,無疑是生活美學最佳的體現,而他正實踐著,這條路還會一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