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啟菱/專題報導 藝術最關注的,就是人們的生活型態。如今多數人都居住在都市中,都市裡的人事物,當然成為創作者之焦點;建築是藝術的主題,亦為載體,都市的面貌則反映當代的集體想像,交織出各種可能。 今夏,「代謝派未來都市展-當代日本建築的源流」大展,在中山創意基地URS21登場,此展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攜手森美術館舉辦,盼讓觀者一窺日本代謝派精神,感受半個世紀前建築大師們對都市無設限的想像。 建築與美密不可分,地產業界支持藝術文化發展的案例也不算少,而忠泰集團常務董事兼忠泰建築藝術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彥良,則是最具代表性者之一,該基金會已成立6年,所辦的各式展覽、講座等,在台北藝文圈頗具口碑,URS21亦是城內的一方清新小天地。 建築如生物 增殖、移動、再生 李彥良說,亞洲大步發展已多年,卻少見有力量的建築流派或論述,僅代謝派;此派別主張建築與都市就如同生物般,有其新陳代謝,是會增殖、再生、移動的,能呼應社會的變遷與成長,滿足人們的各式需求,甚至引領新的生活型態。 本次展覽展出300餘件的建築模型、手稿、照片、書籍和25部珍貴的建築師訪談紀錄,是台灣首次完整回顧代謝派之展。 李彥良指出,代謝派始於1960年代,當時日本正從戰後的荒敗走向經濟復甦,以丹下健三為首的建築師們,開始想像未來都市的樣貌。 這群建築師積極提案,表述各種對城市發展的想像,亦受命於日本政府委派進行多項城市開發計畫;他們眼中的未來都市以模組和巨型架構,衍生出具彈性和變化的群體。 代表作:膠囊住宅、萬國博覽會 較指標的案子,如丹下健三、黑川紀章、磯崎新所主導之《東京計畫1960》,以及著名的膠囊住宅。1970年代於大阪舉辦之萬國博覽會,也成代謝派建築師的舞台。 2011年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代謝派展覽,是首次的重要完整回顧展,當時李彥良參觀後,就決定引進台灣,近一年來緊鑼密鼓的籌劃,促成首次海外展出。他說,除了原始展品之外,更邀請2位新生代建築師平田晃久與吉村靖孝,在URS21戶外廣場創作全新的裝置作品,展現代謝派建築至今綿延不斷的影響力,他期待透過不同形式的刺激,開啟民眾對都市規劃與未來城市的想像與討論,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建築、城市與生活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