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AIWAN寫真台片史 台灣導演迎戰國族認同
〔記者鄒念祖/台北報導〕釜山影展適逢20週年紀念,特別策劃「紀錄片系列專題—亞洲電影的力量」,邀請日、韓、泰、伊朗等10國導演,以紀錄片方式呈現各國當代電影。曾拍攝《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二十年》的蕭菊貞臨危受命,乾脆把片名叫做《faceTAIWAN》,她說:「如果出國參加影展再被冠上『中華,台北』,至少片名就有『台灣』。」
魏德聖導演每次拍片,都被不同政治傾向的人貼標籤,他認為台灣人應該更成熟、更自信。(蕭菊貞提供)蕭菊貞更有意識地將國旗畫面剪進《faceTAIWAN》,包括1985年侯孝賢主演、楊德昌執導的《青梅竹馬》,偷拍國慶牌樓佈置,畫面上出現「中華民國萬歲」字眼。鄭有傑導演曾在短片《潛規則》消遣有些台灣人為了在中國賺錢,放棄國家認同,片中也出現超大的國旗畫面。
《白鴿計畫》從80年代台灣新電影拍到2001年台片票房谷底,《faceTAIWAN》則呈現台片票房復興的同時,台灣導演試著用電影反映社會脈動,更正面迎戰「國族認同」議題。
一直關心台灣歷史的魏德聖導演在《faceTAIWAN》中坦言,他拍《海角七號》被罵「親日反中」,《賽德克.巴萊》變成「抗日」,到了《KANO》又被轟「媚日」,該片也被中國封殺。他形容台灣就像亞細亞孤兒,日本與中國都曾是我們的寄養家庭。但「台灣人已經幾歲了?不需要再這麼脆弱,沒自信到這麼敏感。」
自由娛樂頻道脆脆好友大募集,手刀加入 脆脆小圈圈
娛樂頻道臉書粉絲團: 點這裡
娛樂頻道有IG囉: 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