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何必分藍綠! 謝金河:熱愛台灣才能共好

謝金河在臉書分享他在《財訊》40年心路歷程。(翻攝自謝金河臉書)

〔記者林南谷/台北報導〕年代電視台《數字台灣》主持人、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昨(22)日在臉書分享他在《財訊》40年心路歷程,身在台灣,他說何必分藍綠,「熱愛台灣才能共好。」

謝金河透露自己常說,人生有如拿著蠟燭在黑暗中前行,「我們不知道前路是什麼,只能一步一腳印,穩健前行,走到盡頭也許可以發現美麗新世界;我們不知人生最後答案是什麼,但是踏實走出每一步,用自己雙腳雙眼的採訪發現,提供給讀者最重要的資訊;這也是我們半世紀以來的自我期許。」

相關新聞:謝金河推崇翁章梁    恭喜嘉義人:你們有個好縣長!

他以《財訊》的50年,深耕台灣也愛台灣,謝金河表示,這些年台灣民眾經常喜歡分顏色,「但我們對政黨感情不深,對台灣這塊土地情意濃厚;我常告訴同仁,我們生於斯,長於斯,一定要熱愛這塊我們安身立命的土地,台灣好,我們子子孫孫都會好;台灣不好,我們子子孫孫也會遭殃;這也是我一貫寫文章批評時事的依據。」

最後謝金河要大家不要分藍綠,唯有熱愛台灣才能共好。

謝金河臉書全文

一本雜誌 半世紀不變的堅持
我在《財訊》四十年…
人生的選擇很難以價值來判斷,我這一生秉持一個原則: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做!<瀟灑走一回>的歌詞中說「我拿青春賭明天」,而我拿青春賭《財訊》,一賭超過四十年。
坐上計程車,正傳來葉蒨文的<瀟灑走一回〉,聽到「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伴隨著悅耳歌聲,不禁陷入往日的時光隧道裡。
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我正式到《財訊》報到,地點在邱大樓頂樓的一間小辦公室。我從《財訊》第三十期開始,那時發行人是邱永漢,社長是孫文雄,總編輯是林健煉,我的職稱是採訪主任。<瀟灑走一回〉的歌詞中說「我拿青春賭明」,沒想到我拿青春賭《財訊》,一賭超過四十年。
來到《財訊》的因緣,始於八四年六月,健煉兄知道我在黨外雜誌發表的文章,先前我也曾在陶子厚創辦的《環球經濟》擔任主編。八三年我退伍後,正好林建山在經濟部部長趙耀東力邀下出任經濟部外銷服務團的團長;我是林建山政大企管系的學弟,於是退伍後就到《環球經濟》來幫忙,在水晶大廈上班近一年。不過,我的文章太有批判性了,經常給陶子厚帶來困擾。於是在健煉兄力邀下,我與《財訊》社長孫文雄相談甚歡,決定來《財訊》上班,而這也揭開我在《財訊》的歲月。
人生的選擇很難以價值來判斷,我這一生秉持一個原則:選擇自己喜歡的事做!七七年,我在師大附中以全班第一名成績畢業,那時每班第一名可以優先保送師大;但第一時間,我放棄,因為我知道畢業後一定得當老師。接著我以高分考上中央警官學校,報到前我曾到台北市廣州街的校園逗留許久,自忖性格不適合當警官,於是收起報到通知單,踏著堅定腳步離開。當時爸爸知道消息,對我極度失望。
接著我的人生又有另一次抉擇。大學畢業前夕,我通過關務特考分發到高雄前鎮海關,爸爸說這個出路很好,一定要去報到。不過,我又在西子灣逗留許久,想想人生,就把報到通知單扔進海裡了。面對人生的選擇,我選擇辦雜誌;而在那個時候,台灣正流行一句話:要害一個人,就叫那人辦雜誌!父親聽到我去辦雜誌,氣到不跟我講話。
我進《財訊》寫的第一篇文章是<保險,少保就沒險>,同時到金寶山去採訪創辦人曹日章。林健煉帶著我學習,他非常講究文字的精準,我寫的稿子總是一改再改,尤其對人物的描述,他要求很高。十信風暴後,他寫了一本《國泰紅樓夢》,完整描述蔡萬春家族風雲,是那個時代的暢銷書。
何懼強權!揭露政商層層內幕
不過,我進《財訊》幾個月後,林健煉就離開另創「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我堅定地留下來跟著孫社長一起打拚。由於社內人手不足,我廣邀當時各大報好手為《財訊》寫稿。在戒嚴體制時代,很多比較內幕或批判的文章是不能見報的。我邀集主跑中央銀行、財政部、經濟部及各企業的記者,每個月初聚在漢口街一家咖啡廳聊天,擬定主題。到了月中,我再請大家喝咖啡,當然也是交稿的時刻。那時,跑央行的李孟洲,跑財政部的王駿、俞允之、吳克剛、聞立中,跑經濟部的鄭優,跑企業的陳進堂、王百祿等人,都是我力邀的作者。
這些文章成了每期《財訊》最叫座的內容,很多第一手內幕。我當總編輯時,很多官員、民意代表座車後座都放有一本二十五開本的《財訊》。記得第三十六期,我針對水泥業做了一個完整而深入的報導,主題是「水泥大亨的政治屏風」;這是台灣第一次有人把水泥業的政商關係做了深入報導,那一期非常暢銷。
八五年,台灣爆發了衝擊社會很大的十信擠兌風暴,而這起事件的緣起也是從《財訊》開始。八五年二月號的《財訊》刊出<蔡辰洲何去何從?國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當時,我們查覺蔡辰洲在外面借四分利,國泰有那麼龐大的金融事業體,蔡辰洲仍在外面高舉高利貸;於是我們從國泰塑膠切入,意外發現很多問題,雜誌出刊後,十信發生擠兌事件,整個國泰蔡家幾乎土崩瓦解。《財訊》大篇幅報導十信,也揭開蔡辰洲十三兄弟會的內幕,第三十七期賣到再版。
何去何從!四字恫嚇亂臣賊子
八五年,我們又刊出了<新玻何去何從?>文章出來不到一個月,新玻董事長任和鈞就捲款潛逃出境。隔年,我們又有一篇<中纖何去何從?>不久,中纖董事長王朝慶就被收押。後來很多企業人士碰到我,都千拜託、萬拜託,要求我不要在他們公司報導下面加上「何去何從」四個字。《財訊》的報導總能洞燭機先,這是創刊五十年最扎實的基本功。
《財訊》第一期創刊號是七四年八月一日,那時叫作《股市瞭然》,是一季發行一期的季刊。初期的《股市瞭然》比較像日本的《四季報》,創辦人邱永漢聘請菅原多喜郎來台指導台灣的編輯群,算是一本投資分析的雜誌。後來邱永漢覺得「瞭然」的字眼有點像台語「賠錢」的意思,第十七期就掛上「財訊」的名字,但仍有「股市瞭然」四個大字,這是一九八一年的事。
到了第十九期,「財訊」正式成了招牌,「股市瞭然」字體變很小。這一期《財訊》比較像財經雜誌了;也是從這一期開始,《財訊》變成雙月刊。幾十年來,《財訊》目錄上的第一篇文章都是邱永漢親自執筆;他告訴我,他的文章都是在飛機上寫的。在八○年代,日本經濟大起,邱先生經常把日本發生的事告訴我們;隔幾年之後,日本發生的事也會在台灣重演。
七二年四月二日,邱永漢回到闊別二十四年的台灣,挾著敏銳的觀察告訴我們世界發生的大事。七九年,邱先生告訴大家「股市下跌正是賺錢的機會!」他在《財訊》第十九期寫了一篇〈再見吧!官營事業!>痛陳國家資本主義的弊端。第三十期央行總裁俞國華上任之際,他也寫了<外匯洪水應速謀對策!>這時,他已預告台幣升值的力道。他發現台幣過度低估,未來會從一比四十調整到三十七,甚至三十六。八五年十信風暴愈演愈烈之際,他大膽告訴大家「股市與房市仍將無視景氣好壞繼續漲升」;十信風暴後,台股從六三六點起漲,到了九○年,台灣經過一段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台股一鼓作氣狂奔到一二六八二點。
何不說清楚?財經報導力求平易
九○年代進入中國崛起的黃金時代,邱永漢帶領投資考察團頻繁考察中國。他和孫文雄社長在上海浦東投資興建永華大樓,也見證了中國經濟大爆發的年代。中國大力拚經濟,台灣則進入大調整期,李登輝總統執政時代下手整頓軍方,《財訊》在張友驊先生協助下,每一期對軍方都有大篇幅的報導。李登輝從俞國華、李煥到郝柏村的數位閣揆紛爭中,《財訊》都有非常深入的內幕報導。
經歷了半世紀,很多報業集團都退出市場,《財訊》的報導與風格仍然挺住。一直以來,我們堅持「看得懂,吃得飽」的經濟學原理,透過大家都看得懂的文字,報導前瞻趨勢及投資方向。這幾十年來,我常常告誡記者,記者的筆是剛正不阿的,絕不可以透過執筆與市場有不當利益往來。記者如果想賺錢,到南門市場擺攤子也許更快!同樣地,面對股市投資訊息,我也常告誡同仁,要用自己的雙腳、自己的雙眼,努力去分析判斷,告訴投資人第一手資訊,千萬不可騙人。文人筆耕不會帶來巨富,但可有尊嚴過一生;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我常說,人生有如拿著蠟燭在黑暗中前行,我們不知道前路是什麼,只能一步一腳印,穩健前行,走到盡頭也許可以發現美麗新世界!我們不知人生最後答案是什麼,但是踏實走出每一步,用自己雙腳雙眼的採訪發現,提供給讀者最重要的資訊;這也是我們半世紀以來的自我期許。
《財訊》的五十年,我們深耕台灣,也愛台灣。這些年,台灣民眾經常喜歡分顏色,但我們對政黨感情不深,對台灣這塊土地情意濃厚。我常告訴同仁,我們生於斯,長於斯,一定要熱愛這塊我們安身立命的土地,台灣好,我們子子孫孫都會好;台灣不好,我們子子孫孫也會遭殃;這也是我一貫寫文章批評時事的依據。
何必分藍綠!熱愛台灣才能共好
走過半個世紀,《財訊》已是台灣最資深的財經雜誌,兩位領導長輩都已往生。我們的創辦人邱永漢在二○一二年五月十六日走完人生旅程;孫文雄社長在一七年五月二日辭世。兩位長輩是影響我一生最重要的人生導師。
我與孫社長結緣三十七年,他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是一生無話不談的好友。每一個股票收盤的下午,我都到他房間聆聽他的高論。他的想法也經常在談話中,成為《財訊》的文章。他曾誇獎我,說我是他見過可以舉一反十的人。我來《財訊》之前,《財訊》股票分析文章都出自孫社長之手;我來《財訊》之後,就沒有讓孫社長再執筆寫過文章。回首五十年,我心中有孫社長滿滿的教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娛樂】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