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傳達土地無聲求救!影像記錄熱血農人的現實打擊

〔記者許世穎/台北報導〕20年前紀錄片《無米樂》感動無數台灣人,讓全國看見了台南後壁鄉農民的故事。如今紀錄片《種土》將延續這份感動,正式發起「《種土》後製暨上映集資計畫」,期盼邀請社會大眾成為這部紀錄片的共創成員,喚起每一位台灣人對腳下土地的珍惜與重視。

紀錄片《種土》記錄了阿仁(左)與安和哥的辛勤努力。(貝殼放大提供)

土地支撐起我們的每一天,孕育農作、供應營養,卻因長年的化肥與農藥,漸漸沒了呼吸。台灣原本鬆軟、肥沃的農地,經過了長達60年化肥與農藥的摧殘,變成硬梆梆的「死土」,當這片土地變成「死土」,一整個生態系統,與我們共生的所有生物,都將受到嚴峻挑戰。

放棄台大畢業與科技業工程師職業光環與優渥生活的阿仁,舉家搬遷至高雄,投身有機堆肥的製作,只為了想把城市垃圾變成有機肥料,改善土壤問題。然而,分解後的堆肥卻夾雜大量繩子、水果標籤等塑膠垃圾,但他始終沒有放棄,用手一把一把地,把彷彿永遠清不乾淨的垃圾,耐心挑起。

阿仁投身有機堆肥的製作,試圖改善土壤問題。(貝殼放大提供)

30年前就開始用有機方法養地的安和哥,他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讓棗園的草長的比腰還高,以人力抓蟲到野外放生;這樣的他,曾經被村莊裡的人嘲笑是個「沒用的農夫」,早期的嘗試因蟲害而連續5年無法收成,直到第6年才見到土壤的復甦,不僅收穫有機蜜棗,土壤也漸漸鬆軟、有赤毛蟲與蚯蚓出現,土也開始活了起來

然而,6年前橋頭科學園區出現,讓好不容易恢復生機的良田,只能化做水泥地、一切歸零,阿仁更面臨種土6年無法獲利,以及辛苦用有機肥種的 28 萬顆鳳梨,因苦無通路、最終只能因腐壞而丟棄的困境。

紀錄片《種土》由無米樂影像工作室導演顏蘭權歷時8年製作,拍攝了1800 小時的影像紀錄,從熱血逐夢到現實打擊,不僅紀錄了這兩位農人的辛勤努力,更希望成為喚起社會關注的媒介,製作團隊始終相信,只要故事被記錄下來,就有機會被看見,並成為啟動改變的契機。

安和哥30年前就開始用有機方法養地。(貝殼放大提供)

導演顏蘭權表示,《種土》不只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種關注、一種理念、一個行動力,唯有更多台灣人看見,才有機會翻轉令人無力的現況。「理想雖被無情中止,但希望才正要開始。」

該片已撐過最艱辛的拍攝,只差最後一哩路就能被更多人看見,因此發起後製暨上映集資計畫,期盼借助大家的力量,一起推動紀錄片完成後製工作,並順利發行上映院線,讓更多觀眾能夠走進影院,了解這段土地復甦的故事,看見一直以來養育大家的這片土地,現在需要你我的共同守護。

《種土》後製暨上映集資計畫:

https://backme.tw/ref/w2Z6H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娛樂】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