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人衝去聽!小野憶楊德昌教會他這件事.....
小野。(影委會提供)
〔記者賀靜賢/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影委會所辦的「2016台北電影學院」壓軸單元「編劇講堂」日前結束,知名編劇小野(李遠)、張家魯、田開良、陳哲藝任講師,分享其創作劇本的體悟及編劇要領,吸引600位學員,場場座無虛席。課程後,影委會年度編劇盛事「第八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舉行頒獎典禮,讓編劇好手齊聚一堂。
「編劇講堂」向來受歡迎,此屆開放報名首日便湧入逾千名報名者,其中包含第八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比賽的參賽者、電影工作者及一般民眾。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饒紫娟,今年邀的講師皆是「大咖」,背後也有數十年的打拚故事。
小野在講座中回憶起與已故導演楊德昌共事時的點滴。他表示,「楊導是第一個教會他寫劇本的人」,讓他明白編劇的原理就像是「建築設計」,首先得搭建樑柱,等到建構好劇情脈絡後,才能精雕細琢。他從曾參與編劇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出發,分享劇本創作的要點,例如「田野調查」是劇本創作最重要的一環,當田野調查到達飽和狀態,故事就會如結晶般自然產生;而故事的選擇,就像是醫學中的「顯微切片」,編劇不能貪心地講所有故事,只能選擇其中一小部分加以渲染。
第八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頒獎典禮頒獎人與獲獎者合照。中間為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饒紫娟。(影委會提供)
曾以電影《天下無賊》榮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的張家魯,近十年來成功游走兩岸三地影壇,他分享在擔任《狄仁杰》、《尋龍訣》等電影的編劇時,與導演、監製、美術指導等人相互周旋的經驗。「編劇的宿命,即他的完成品永遠只是個藍圖或半成品。」如何在聽意見的同時,保留自己的創作空間,是編劇最重要的課題。他也認為,創作劇本的過程中,應該要不斷向人「說」劇本,從自己的表達和他人的反饋中,發現邏輯漏洞而加以修改,才能使劇本愈趨成熟。此外,他指出,「焦慮是一輩子的朋友」,任何編劇都會遭遇此磨練,而設法解決之道,即是「轉換工作崗位」,適當的保持距離,設法紓解壓力,才能使創作更有效率。
曾以電影《父子》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的田開良,以「戲劇跟影像的關係」為題,搭配《臥虎藏龍》、《後窗》、《鋼琴師和她的情人》、《色戒》、《悲情城市》五部經典中西電影的片段,來解構影像語言和編導手法。他認為,電影不同於電視劇的關鍵就在於「電影感」,而電影感包含三個要素:「鏡頭語言」、「演員表演」與「戲劇衝突」,同時具備三者,才能彰顯電影的影像魅力。「掌握戲劇性與人物,找到說故事的方法(結構),等同找到設計師的尺和圓規。」他以李安導演推崇「三幕劇結構」為例,說明不論是編劇或導演,都必須練就一套屬於自己的說故事方法,將之演練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時,就成為箇中專家。
壓軸登場的講師是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得主的導演陳哲藝,他以自編自導的電影得獎作品《爸媽不在家》與英國名片《發現心節奏》為例,說明電影「留白」的重要性。他認為,「留白」的技術在於使電影所傳達的訊息「簡化但不簡單」、「明確但不明顯」,不著痕跡的設計與鋪陳才是最高境界。他也在講座中分析隱含於《爸媽不在家》「潛台詞」與「隱喻符號」的設計,他認為,很多時候推動一場戲的是動機而非對白,而一部好電影,每句對白、每個鏡頭都有其功能與意義。最後,他也透露,即使是好萊塢得過奧斯卡的知名編劇或是他自己的初版劇本「都很難看」,透過無數次修改才逐漸成形。
自由娛樂頻道脆脆好友大募集,手刀加入 脆脆小圈圈
娛樂頻道臉書粉絲團: 點這裡
娛樂頻道有IG囉: 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