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黨國打造的虛擬中國 平路:用文學小說解構

2015/09/27 17:16

作家平路(中)與朱宥勳(右)受華文朗讀節之邀,討論如何藉由虛擬的小說解構真實的歷史。(記者楊媛婷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台灣長期受到各政權的殖民統治,所載官方青史往往與史實相悖甚遠,或僅呈現當權者欲人民所知的一面,但還好有小說,因為小說的存在,讓更多人透過文學,掀開歷史被當權者刻意蒙蓋的面紗。作家平路今日受華文朗讀節之邀,與作家朱宥勳對談歷史小說的真實與虛構,平路表示歷史塑造了虛擬的中國與中華民國,「小說是解構虛擬國族的最好方式」。


「過去的歷史常被認為除了人名與地名是正確的之外,內容的真實性則是不被信賴的。」曾著有多部歷史小說的平路透露,自己寫作歷史小說時,必定會爬梳多份歷史資料,「從不同的史料中互相映照,在比對各個版本中,最後會出現我相信的真實,即使是真實仍會有縫隙,小說詩意的語言就是填補這些縫隙的方式之一。」


是作家也是歷史老師的朱宥勳指出,從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以及李喬的「寒夜三部曲」都能看到台灣作家的集體焦慮,因為歷史被官方壟斷,「小說家用文學之筆補綴歷史」,自承說話很誠實的他認為平路透過小說,「呈現不同角度的台灣史,有描繪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如《東方之東》,也有寫到國際強權如何看待台灣,一如《婆娑之島》。」


對於歷史小說中虛構與真實要如何拿捏,平路認為小說最可貴之處就是能遊走於真實與虛構間的曖昧性,「其實從中國、中華民國、台灣這3個名詞,都能看到虛構跟真實間的角力與曖昧」,她藉孫中山被加上的頭銜「國父」要大家思考,「國是哪一國?是中國還是中華民國?」平路認為國人久經教育的馴化,習慣不經思考就接受大中國的歷史脈絡,也常有歷史就是真實的謬認,「小說就是打破虛擬中國的最好方式,藉由文字的映照,直探事件的本質。」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娛樂頻道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