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消費專題】(藝)猶未盡 江振誠的香榭川味

永利皇宮「川江月」餐廳茶廊,背壁由玻璃馬賽克磚拼成的花卉和彩蝶圖案組成,映襯著前方放於金色蓮花托碟上的珍稀茶餅,細膩搭配,展現藝術品味之卓絕。

圖文/鄧金桔

江振誠是一位充滿創意的烹飪藝術家,他希望突破川菜固有框架,亦樂於與後輩分享他對烹飪的熱情。

澳門永利皇宮「川江月」創意廚藝總監的江振誠,力求突破傳統川菜印象,打造在地本色與川式創意齊飛的美饌佳宴。秉持「完美主義」精神,這位摘「星」無數、被《Elite Traveler》選為全球「未來10年最具影響力的15位廚師之一」的國際級名廚,此次與川菜大師喻波競藝於「川江月」的客席晚宴上,再現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演出。

錦繡酸辣湯

創新,就是要讓傳承下來的能夠變得當代、變成當代。

水煮酸菜銀鱈

Q 對「川菜」的想法?進入川菜料理界的機緣?

國際「星」級法式料理名廚江振誠(左)與川菜大師喻波(右),此次在澳門永利皇宮川江月,以「四手聯彈」形式,展現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廚藝。而擔任此客席名廚晚宴的主講嘉賓Fuchsia Dunlop(中),則是英國十分著名的中菜食評家暨廚師。

川菜是非常精細、精準且有內涵的料理。10年前,我跟喻波(成都喻家廚房主廚)在澳洲第一次同台表演,他做川菜、我做法國菜,我對川菜的喜愛也是自那時種下種籽;當然之後也持續做法國料理,直到約2年前,我開始籌備「成都廊橋」,才一頭裁進這個領域,開始做川菜。我覺得八大菜系裡,川菜已具備國際化的條件,只差一個可以「翻譯」川菜的人,是值得嘗試的方向。

酸辣手工豆花

Q 再次與名廚喻波相會於「川江月」,以川菜「四手聯彈」,感想為何?

夏至海膽涼麵

這是最完美的組合,因為早在20年前,第一位把川菜國際化的人就是喻波師傅,我們能在10年後把川菜推到更高的境界、場域,我覺得很有意義,不只是集合名廚做一套晚餐,用同樣的武器比武,是一件很過癮的事,而且我們有幸共睹川菜的進化過程。

88富貴涼菜,包含:經典紅油雞絲、川味芥末牛筋、涼拌薑汁豇豆、甜酸珊瑚雪卷、松露黃金蟲草、山椒黃瓜細卷、蔥香手打花枝、昆布生蠔。

宴席中連續呈上兩道「酸」的料理,一般菜單結構並不會這麼設計,通常依循「由小至大」、「從淡到重」的上菜順序,避免重複的味道,但我們希望讓食客吃到「同個味型」、「兩個主廚」不同的解讀。至於為什麼挑「酸」?因為「春吃苦、夏吃酸」。雖然每道菜作工繁複費時,但過程中,思考怎麼把平常喝得到的酸辣湯做到極致、它的極致應該是什麼樣子,是我得到最多樂趣之處。

酸甜苦辣

Q 如何突破「川菜」既有的框架和閾限?

秘制香辣帝王蟹

過去50年,中餐賣的菜,味道、形式,連菜單內容基本上都一樣,這點出中餐的隱憂──承襲傳統;即便試圖建立新標竿以及重新思考,但這樣好像也沒有比較「進步」。在我的想法裡,「傳承」跟「創新」應該要同時進行,且必須弄清楚傳承什麼、創新什麼,什麼要傳承、什麼要創新,兩者並非對立。

臘八豆豉魚香茄

我們常將其概括分為「傳承」、「創新」兩派,說「創新派」沒有「根」、失去原來的樣子;說「傳承派」食古不化……其實兩邊應該是平行的,創新就是要讓傳承下來的能夠變得當代、變成當代。時尚、藝術、音樂是如此,料理也應該如此。

Q 關於「菜跟酒」的搭配,你的看法是?

在餐跟酒的搭配方面,中餐是較難的,其中,又以包含「辣」味的川菜更甚。

首先,不侷限只用單一酒種,如只選中國酒或葡萄酒;應考量菜品本身搭什麼酒是可以cross的,不會因為選了紅酒,就不能再搭啤酒。餐酒搭配不應該預設立場,認為只搭什麼才是最好的。

再者,一道成功的菜或酒,必備三個元素:body、taste、aroma三個不同的接收位置。例如回鍋肉比較著重「body」,所以可以加入豆瓣,成為它的「taste」,因為豆瓣回甘、after taste,顯見其結構缺少aroma,故可選擇有較強烈aroma的酒品搭餐。

又譬如涼菜,它比較注重的可能是aroma或taste,若能以更圓潤的「body」補強其結構,就更完整。像我在做perry (一種發酵梨汁,或稱為梨酒)時,大家覺得加起來很奇妙,但吃完後再喝一口perry,正好有把那塊「拼圖」補齊的感覺。drink對我來說,就是菜的sauce,不相混、需要時淺沾,那酒也是,可以自己調、搭配。

我常把自己放在策展人或是一個導演的角度

Q為何堅持「八角哲學」?。

八角哲學其實是我創作靈感的DNA,每個人在創作的時候都應該有個脈絡。假設創作了一百道菜,即使這些菜的外型、味道都不一樣,且沒有公布是誰做的,但你一看到、吃進去就能感受它的脈絡──這道菜是André(江振誠英文名)的,那這就是八角哲學。就像Fashion Designer,即使每一季的風格不同,還是能從設計裡找到品牌的辨識度。我每一次的創作,都會回歸這八個元素,確認沒有忘記核心DNA。

Q把任何一道菜、一道湯都做到極致,是您追求廚藝的境界?

應該說是我對料理的期待。一個廚師應該要用心把菜做好,尤其是容易被忽略的食材或菜品。5年前RAW開幕時,還沒有人在做台灣味,大家要吃舶來品、西餐,但現在已經轉變了。把大家不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提高身價,是每次我在創作中得到的成就感。

我從來不相信天分,只有hardwork。可能跟其他廚師相比,我不把所有專注只放在「做料理」上,好吃是基本配備,並不足以被稱為好廚師;一個好的廚師必須能看得更廣,像我常把自己放在策展人或是一個導演的角度,客人從進來到離開餐廳、這套菜如何開場結尾、想帶給客人什麼訊息,就像看完電影會有一些啟發。同樣的,要怎麼設計用餐的體驗?料理只是裡面的小螺絲,包括人、idea、驚喜,一點幽默、文化、歷史,怎麼串連才能變得豐富?利用這些設計讓客人對川菜有新的想法。另外,我也不斷思考怎麼做得更好,只要想到任何有趣的組合,我就會寫下來;不是要做一道菜才去發想靈感,而是每一分鐘都在找。

Q給想踏上「廚藝」之路的年輕人什麼建議?

第一就是花時間。因為現在的資訊流通太快速,如果想學酸辣湯,並不需要跟主廚學,光在Google、YouTube就可以找到數千種做酸辣湯的方式,但正因為資訊快速,我們對每個東西的理解就不夠深入,或是覺得懂了、直接繼續再學下一個。懂得太淺,是新一代最大的致命傷。

我常跟年輕人分享,「要當專家,不要當通才」,不是要什麼都會,而是必須有一項專長,每個領域都是如此!現今的世界舞台缺的是專家,「什麼都會一點的人」是最容易被取代的。年輕人常會急著什麼都學一點,覺得這樣比較多元、豐富,認為若每天都學同一樣東西,好像太無聊了、沒有進步,但這才是最有競爭力的;尤其是台灣的年輕人,想在國際舞台上競技,或許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好的條件去比量、比大,但我們絕對有相同的條件可以比精質──專精一件事情,這是廚藝之路上,絕不能忘記的初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娛樂】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