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志翔籲「原住民話語權」拿回來 拍《獵人兄弟》憂圖騰消失
〔記者鍾志均/專訪〕馬志翔在台片《獵人兄弟》飾演弟弟,看似不學無術,吊兒郎當,戲外卻十分捍衛原住民文化,和片中模樣大不同;當初看到導演蘇弘恩的劇本時,馬志翔表示「非常興奮」,隔了這麼久看到新的原住民故事,覺得話語權有拿回來的感覺。
《獵人兄弟》細膩刻劃原住民家族情感與獵人文化傳承,「哥哥」徐詣帆雖然沒按父親意思,學不好打獵,最後努力念書,當上醫生,馬志翔因槍枝走火入獄,出獄後和哥哥相處矛盾,兄弟情是一大看點。
馬志翔(右)在台片《獵人兄弟》飾演弟弟,中為導演蘇弘恩,左為徐詣帆。(記者胡舜翔攝)
馬志翔笑稱,當演員時,情緒被虐覺得很爽,有時候釋放出來的感覺很舒服、開心,謙稱「徐詣帆的哥哥角色比較內斂,衝突放在內心,我的角色相對簡單。」
由於電影觸及原住民文化的傳承,馬志翔有感而發表示,上一輩的部落文化覺得孩子們都在比賽念書,一定要念書才會有出路,無形中導致傳統文化凋零,加上現代文明的侵入,會漸漸忘記自己身上的圖騰。
馬志翔樂見《獵人兄弟》把消失的原民文化重新找回來,表示生活中,在兒子兩歲的時候,就決定搬回花蓮,希望他至少待到國小畢業,「身為原住民父親的我,先帶他回家,讓他的童年在土地上成長,自我認同非常重要。」
馬志翔以自己為例,從國小畢業後來到台北,對部落沒有響往,直到高中又去屏東,等到重回家鄉後,還是有種「沒自信」的感覺;他透露,孩子的名字「伯亞」是祖先給的,意思是告訴他要有自信。《獵人兄弟》21日在台上映。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