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時尚大道】時尚電影院:《McQueen》

《McQueen》,由Ian Bonhôte與Peter Ettedgui共同執導,於2018年推出的Alexander McQueen紀錄片,結合了訪談、家庭錄像、McQueen本人談及作品的錄音檔以及時裝秀影片,立體地重現設計師輝煌的職業生涯。目前可於「Giloo紀實影音」、「friDay影音」等串流平台觀賞。(達志影像)

〔文/黃秉睿〕從倫敦東區出生的計程車司機之子,到風靡歐洲乃至世界的鬼才時尚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的一生宛如極致耀眼的燃燒火炬,在其活躍的二十年間,將McQueen的精神焚遍整個時尚圈。如今這把火持續延燒,在McQueen逝世的八年後,紀錄片《時尚鬼才:Alexander McQueen》誕生,本片透過許多過往留存的影像以及對McQueen幾場代表性大秀的重點介紹,使我們得以一窺McQueen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同時能夠看清這把火焰的紋路。

Alexander McQueen與摯友Isabella Blow。當被問及為何這麼喜歡Isabella,McQueen回答:「因為她跟我一樣,她不在乎別人的看法。」Isabella著迷於McQueen的作品,積極將他帶入這個圈子,也成功讓更多人看到McQueen。(達志影像)

烈火之光 先實務再進學院

年少的McQueen對學校課業興致缺缺,上課總在塗鴉,唯有美術課能引起他的注意,十六歲時他在母親的鼓勵下到英國西裝巷(Savile Row)裁縫西服店成為學徒,就此展開服裝工作生涯。

McQueen先後待過立野浩二、Romeo Gigli等名家工作室,這些實作經驗成為他的燃料,而後進入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準備以學界的訓練作為引爆煙花的最後引信。聖馬丁學院碩士課程創辦人Bobby Hillson曾如此評價McQueen:「沒受過正規藝術教育的他,看每一幅畫作或每一本書都是新鮮的,他總是用他的方式解讀作品。」

時裝秀 燃燒的烈火

聖馬丁的結束是McQueen璀璨的起點,1992年畢業發表Jack the Ripper Stalks His Victims(開膛手傑克與他的跟蹤對象),以自身生長的倫敦東區為靈感來源,召喚惡名昭彰的開膛手傑克作為東區歷史黑暗面的具體形象,秀上以服裝述說眾多女性的慘痛受害悲劇;1995年的Highland Rape(高原強暴)從家族史出發,本場秀劍指過往英格蘭對於蘇格蘭的血腥侵略,秀上的模特兒們看起來都像剛被強暴過,這兩場秀都因為過於暴力與黑暗,在當時引起輿論莫大的討論與抨擊,透過電影的闡述,才了解McQueen將他自己以及家人受到性壓迫的苦痛,轉化成一場場情緒濃烈的創作。

電影中擷取的每一場秀,場場都令人情緒高漲,McQueen在電影中強調,「一場秀必須帶給觀眾最強烈的情緒,這是設計師的責任所在」,他不斷顛覆秀的形式,更在20年前,就將科技結合時尚秀,1999年一場名為 No. 13(第十三號)的秀,他引入機器手臂作為秀的表演的一部份,最終場超模Shalom Harlow與機器共舞,機器手臂現場噴灑顏料在不斷旋轉的白色裙襬上,亢奮且 即興的完成了一件水墨調的暈染洋裝。

《尋找金羊毛》(1997),McQueen接任紀梵希創意總監後的首批高級訂製服系列。當時時尚界的趨勢為大集團開始買進獨立品牌,以進行大規模市場的擴張,McQueen認為在紀梵希的職務可以使他有足夠的資金投回自己的品牌,以此增加競爭力。《尋找金羊毛》當時以較為粗鄙的設計顛覆大家對高級訂製服的印象,引起法國時尚圈的反彈,當時許多時尚編輯撰文批評,巴黎普遍並不看好這位英國來的設計師新星。(達志影像)

《險惡叢林》(1997)。McQueen認為設計師位處弱勢,成為媒體狩獵的對象,他認為整個圈子就像是叢林一般。這樣的想法啟發他創作《險惡叢林》系列。McQueen將秀場搬回他的主場:倫敦,並在骯髒的市場進行服裝秀,現場混亂、情緒高漲,台上的模特兒整體妝容與服裝看起來就像動物。(達志影像)

《No.13》(1999),McQueen堅持要讓機器手臂結合模特兒走秀,而他也如同指導演員那樣指揮著機器手臂動作,機器手臂現場在模特兒身上噴灑顏料,雙方宛如在共舞一般。McQueen表示那是他第一次被自己的秀感動,甚至在秀上落淚。(達志影像)

艷火中的暗與灰燼

McQueen的亮眼才華使他成為紀梵希(Givenchy)的創意總監(1996~2001),更在日後因為優異成就吸引當時古馳(GUCCI)集團收購他的個人品牌,然而接受集團的聘用與併購,卻也促成日後McQueen燃燒殆盡的開始。隨著影片進展,McQueen在馬不停蹄的時尚季度之中,除了要對自己的創作負責,也必須承擔品牌內部員工的生計,還要面對一切外界投向他的目光。

電影中一個片段,McQueen說到:「時尚是個大泡泡,我想要戳破它。」McQueen的內心愈是破碎,他愈想指出整個業界的虛偽,然而當他一次又一次挑戰世界,世界也不斷施加壓力在其身上。McQueen的顛覆性創作能量成了雙面刃,在時尚的岩壁上刻畫出流傳千古的畫作,卻必須以體內流淌的鮮血作為顏料。

如同過度膨脹的閃亮恆星終將從內部開始崩塌,摯愛的母親逝世成為壓垮McQueen的最後一根稻草,悲劇性選擇在母親喪禮的前一天,結束自己的生命,也使他的傳奇一生劃下令人喟嘆的收尾。

在進入紀梵希後,McQueen希望和第一手製作服裝的人接觸,他尊敬這些裁縫師,時裝公司總把設計師當作國王,但他只想當一般人,他熱情的擁抱為他工作的夥伴們,打破了設計師與裁縫師的分野。(翻攝自《McQueen》)

McQueen與母親關係密切,母親總是鼓勵他去做任何事,鼓勵他爭取學徒工作,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也因為如此重視她的存在,母親過世的消息摧毀了McQueen的最後一根支柱。(翻攝自《McQueen》)

McQueen去世後,其服裝作品以《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為名的展覽,創下了超高人數的觀賞紀錄,其中一個展區展示了《Voss》的作品。(達志影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娛樂】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