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時尚大道】時尚電影院:《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由德國導演Reiner Holzemer執導,於2019年推出。本片隨著Martin Margiela的回顧展「Margiela / Galliera,1989-2009」布置時開拍,由Margiela本人擇取展覽中的作品並進行旁述,從而成為影片一部份的素材。(翻攝自:《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文/黃秉睿〕Martin Margiela的事蹟在時尚圈早已是為人稱頌的傳奇。他一手成立的工作室Maison Martin Margiela在時尚界掀起十餘年的風潮,他屢屢推出革命性的創意,重新定義了時尚的內涵,卻幾乎未曾在公開場合露面,連網路上流傳的照片都僅有個位數;出道以來他舉辦的時裝秀年年引發熱議,但他卻在2008年品牌20週年紀念秀上不告而別、從時尚界引退。

Margiela集神祕與鬼才特質於一身,面紗後的真實樣貌往往是眾人津津樂道的主題,如今在他引退滿十年之際,《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這部由其本人擔任旁白、全方位剖析Margiela的紀錄片上線了!粉絲們足以大飽眼福,而原先不熟悉Margiela的人們也能從本片開始認識這位傳奇。

2009春夏系列、品牌20周年大秀,第一套開場的造型,模特兒舉著一塊布,上面印製著西服外套的影像,這樣顛覆服裝設計的概念在當時堪稱創新。然而也是在這場發表會後,Margiela不告而別,離開品牌團隊。(達志影像)

顛覆、隱士與解構

電影以Margiela為人所知的幾個風格切入,穿針引線編織出這位鬼才設計師的立體圖像。

從Margiela對於時裝秀場地的選擇就能看出他不羈的性格,打從1989年第一場時裝秀Margiela便選擇了與當時華麗派對時裝秀取向不同的平凡場地,例如文藝感強烈的Café de la Gare「劇院」、巴黎非富庶區的「空地」並且邀請附近居民參與;甚至在「停車場」走秀,並且不安排特定的座位表等等,在這一層面上我們可以看到,Margiela不只想顛覆常規,同時也不斷思考關於時尚的新解。

而提到Margiela一定要談的就是他對於隱私的重視。他在片中提到,維持身份的低調,其實是對自身的保護,當他不用直接面對大眾、在被保護的狀況下才能給予更多,這樣的理念也延伸到他對工作室的經營以及時裝的呈現。他不希望這些創作只連結到他個人,總是以品牌集體人員為創作者的單位;Margiela時常在秀場上以各種形式遮住模特兒的臉孔,蒙面的用意是他想讓觀眾更專注在服裝與身體的關係。Margiela的隱匿並非故弄玄虛,而是對時尚純粹性的追求。

Margiela對時尚的再思考最具體的例子莫過於他的解構風格。在電影中,時尚趨勢預測師Lidewij Edelkoort比較川久保玲與Margiela的解構取向,她認為解構主義始於前者,但川久保玲的解構比較像是對於社會暴力的一種回應,而Margiela的作法是如同醫生進行解剖,深入檢視服裝的本質,如此一來才可能真正顛覆並且開創,最具體的例子是他會拼接二手服裝,從而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Margiela反感於人們以設計師的名字來辨識衣服,於是在自己出品的服裝縫上空白標籤,正面露出四個線頭,意外成為品牌為人熟知的標牌,Margiela的本意是希望喚起對服裝本身的重視。(翻攝自:《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Margiela著名的空白標籤。(翻攝自:《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1991春夏系列。Margiela對於將二手衣解構再創造的概念一直相當著迷,認為它們可以啟發新的設計。Margiela找到色彩鮮豔、圖案豐富的絲綢、聚酯纖維圍巾重新結合成為服裝,從原有的衣物中發掘出截然不同的風貌。(達志影像)

時尚啟蒙 裁縫師奶奶

學院就地取材的訓練

本片也難得地檢視了人生際遇對Margiela產生的影響。七歲時Margiela在電視上看到他人生中的第一場巴黎時裝秀,服裝設計與搭配的奇妙深深打入他的心中,當時他看到模特兒穿著腳趾鏤空的靴子,隨即將手邊芭比娃娃的靴子也剪出鏤空;童年對他的另一影響是從事裁縫的祖母,他憶及,幼時常花費數小時坐在一旁看著祖母工作,一邊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的經驗奠定了他日益堅定的時尚之路。

回顧在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twerp)的就學經驗,Margiela提到有兩樣課程讓他印象深刻,其一是每週一堂的歷史服裝課,學生們必須從當週學習的年代中挑選一幅圖像,以其為靈感基底創作出符合當代潮流的作品;另一項是要以現有的廚房用品為材料做出服裝,Margiela當年以整張茶巾、僅靠摺疊與拼接做成衣服,而這項創作多年後也發展成他的一項代表作:襪子改造。

回首過往,Margiela的一生顯然是為了時尚設計所打造,但他也在片中解釋了他離開的原因,包括新時代的衝擊以及網路生態的影響,他不確定自己能否適應這個依靠立即性生存的年代。最後,為了不造成過大的震撼,在僅有少數人知情的狀況下他悄悄離開,而沒有與團隊成員告別也成為他人生的重大遺憾之一。

電影中Margiela秀出了一本靈感剪貼冊,他將祖母工作剩餘的布料轉化成為他個人的小型創作,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提到,小時候就立志要當服裝設計師。(翻攝自:《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七零年代晚期,Margiela所製作的第一件衣服,是一件他從聖羅蘭那裡看到的灰色西裝。(翻攝自:《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就讀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時,Margiela在課程中被要求以現有素材製成服裝,這點影響他日後的創作。這件於2019年巴黎蘇富比舉辦Martin Margiela作品線上拍賣會,釋出的手套作品就是由拆組襪子與手套拼接而成,製作時間為1991年,這副長手套最後在蘇富比拍賣會拍出1,625歐元。(翻攝自:sothebys.com)

關於時尚 未盡之言

本片由Margiela親自獻聲旁白,輔以諸多重要人物的訪談內容,並且搭配Margiela許多珍貴的初稿作品,包括手繪的設計稿以及童年時期保留下來的起始之作,因此,即便全片只聞其聲而不見其人,卻仍勾勒出了Margiela的清晰模樣:隱匿、解構、顛覆,Margiela的特點還包括一項:未完成。在2005年的時裝秀上,他直接展示了仍有剩餘布料卷軸附著的衣物,甚至以冰塊作為首飾,在模特兒走秀的過程中,冰塊逐漸融化,也改變了衣物的顏色,他以一切「未完成」達到「完成」,如同在片末被問及:「關於時尚,你已經說出你想說的一切了嗎?」「不。」Margiela似又留下了伏筆。

2006春夏系列。剩餘的布料仍連接在應該已經完成的服裝上,而模特兒腰際旁以冰塊做成的首飾,衣物於走秀進行途中在台上改變顏色,一切都是未完成、一切都瞬息萬變,映射著Martin Margiela的創作理念。(達志影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娛樂】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