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林水福/國立台灣文學館,連神奈川縣近代文學館都不如嗎?

〔林水福/自由副刊〕

這學期承蒙館長好意邀我到文學館開設「日本名家名著導遊」講座, 我們使用的教室門外掛著一塊木牌,上頭寫著「台灣文學外譯中心」,是齊邦媛教授題的字。教室裡邊有一個存放中書譯成各國文字版本的空間。英文版的有《吳晟詩》、《楊牧詩選》、《三腳馬》、《寒夜》、《荒人手記》、《千江有水千江月》、《複眼人》、《向陽詩選》、《迷園》、《背海的人》、《家變》、《傷歌行》等。日文版有《台灣現代詩》(共三集)、《台灣文學史綱》、《阿里山的神木》、《迷園》、《殺夫》、《客家的女人們》、《台灣原住民選集》(共九卷)、《寒夜》、《林亨泰詩集》、《向陽詩集》、《席慕蓉詩集》、《焦桐詩集》、《許悔之詩集》、《陳黎詩集》、《陳育虹詩集》、《鴻鴻詩集》、《李喬短篇集》、《魯冰花》、《夏宇詩集》、《殺鬼》、《鹽田兒女》、《橄欖樹》等。此外,還有法文版、韓文版、德文版、捷克文版、蒙古文版、瑞典文版、俄文版。看著這些排列在書架上的作品,心想多少有心人,在國家資源的支持下,才有這些成績。對相關人士的付出與努力,油然而生敬佩與感謝之心!當然,我們有好的作品是值得驕傲的。

只是猶記得當時「台灣文學外譯中心」掛牌時,大有從此「大展手腳」之勢,文壇、學界也抱著極大的期待,希望台灣文學透過外譯中心,能夠向海外、向世界各國展翅飛翔,把台灣文學的美與真實,帶給各國人士。文學承載文化,反映人民所思所想,與社會的脈動。外國人士透過台灣文學的翻譯,可以深入了解台灣文化,對台灣產生情感。

因此,文學外交,也是各國常用的手段之一。

可惜的是掛牌之後,由台灣文學館負責的業務不久即轉移到文化部本部。此後,外譯的補助範圍從文學作品擴大到繪本、漫畫等其他領域。不是反對擴大到其他領域,而是總補助金額「聽說」不增反減;亦即,文學類的補助金額被大大稀釋了。

近三年通過的案子裡有翻譯加出版的補助金額不到十萬元的,「聽說」因此部分申請者放棄了。如果這是事實,對整個外譯業務的推動,是不利的。就性質而言,這項業務不由專業的文學館負責,而由本部執行,勢必「事倍功半」。文化部針對這項業務不考慮加以調整嗎?

本國文學翻譯成外國語文,給予補助的措施,最近連文學大幅度出超的日本也有類似的辦法。但做法不同,由數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分別選書,擬定書單後,公布。書單上的作品,翻譯成外文,可提出補助的申請。

思緒往前回溯,記得國家文學館誕生之前,文建會召開過不少次諮詢性質的座談會,記憶中我出席過不只乙次,曾經跟齊邦媛教授同梯次。那時計畫以三級單位成立,跟其他多數國家級單位,如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同級。後來「聽說」擔心立法院通不過,「權宜」之策先以四級單位成立,俟後恢復三級單位。

哪知這「權宜」之策,實施以來已歷十數寒冬,不知何時「到位」?

去年12月初有幸參加《文訊》舉辦的活動,參觀神奈川縣近代文學館。或許是因為該館與台灣有「交情」,因為2008年該館展出「文学館交流展.台灣文学館の魅力-その多彩な世界」(台灣文學館的魅力――其多彩的世界)。見到館長辻原登,真有老友重逢之感。他曾應我之邀來過台灣兩次,一次是台灣文學協會成立,另一次是台北國際書展。我翻譯了他的《飛翔的麒麟》、《家族寫真》。再者,我借調文建會(文化部),派到駐東京的代表處服務期間,亦有交往。本是休館的星期一,館長專程到館接待我們、為我們導覽,台日作家之間留下雖短暫卻非常美好的交流之頁。我想如果不是對台灣有著一份特別的感情,是不可能的。

近代文學館建於1984年,由神奈川縣政府提供經費,成立公益財團法人神奈川文學振興會,由該會管理、經營。展覽過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島由紀夫、遠藤周作、吉川英治等超過百人。目前館藏的圖書、雜誌、作家親筆資料已達一百二十四萬筆(未含已收集、未整理的資料)以上。

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有二。一是設立個人文庫,收集作家的親筆稿件、書籍、文藝雜誌,有尾崎一雄文庫、中島敦文庫、大岡昇平文庫、井上靖文庫等,超過四十個個人文庫。這樣的個人文庫可以讓後人容易了解、掌握作家的全貌。值得我們參考。

其次是資料的數位化。如何讓資料獲得充分的利用,相信是所有文學館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因為資料是死的,唯有透過被利用才是活的,方能產生價值。近代文學館的數位化已進行到古籍內容的辨識,解釋。使用者透過數位系統同時看到內容、解釋,還有書法之美。

無可否認的,這兩者都需要相當的人力、物力,以及空間。

如果我們的國立台灣文學館,連神奈川縣設立的近代文學館都不如,那便是徒有「國立」之虛名,而無「國立」之實。是否如此?期待相關部門深入了解。國立台灣文學館外觀。圖為國立台灣文學館「建築百年圖文徵件比賽」首獎作品:陳坤毅〈動與靜〉。(台文館/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娛樂】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