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文總「匠人魂」系列《石滬的哀愁》今發表

2018/01/04 18:07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除了澎湖的雙心石滬之外,台灣有許多海岸還保留著舊日的石滬,如苗栗後龍沿海就有2座超過200年歷史的石滬,合歡石滬與母乃石滬獲縣府登錄為文化景觀。因石滬內捕獲的漁獲量不如以往,年輕人不再依此維生,年久失修,老一輩盡心盡力維護搶修,只為延續石滬捕魚榮光,也讓後輩了解早年漁民的生活方式。

文化總會最新發表的「匠人魂」系列《石滬的哀愁》,內容即記錄後龍鎮一群年均70歲的在地漁民老人,長年以傳統工法維護石滬、守護石滬,默默展現「在地人做在地事」的匠人精神。

「滬」是一種古代捕魚用的竹柵,「石滬」則是以磯石交錯砌築成ㄇ字型的石圍,利用海水漲退潮的水位落差捕魚。漲潮時,海水漫過整個石滬,魚群、蝦群便隨著海浪游進石滬覓食;退潮時,魚群則困在石滬,漁民則前往捕撈。

文總表示,後龍外埔海岸早期有22座完整石滬,如今剩下合歡石滬與母乃石滬,是台灣本島僅存2座完整石滬,2座石滬也被苗栗縣登錄為文化景觀。石滬如遇颱風或強勁東北季風,常遭破壞,因此每日的巡補工作相當重要,避免石滬缺口越來越大。石滬的修復,有種講法稱「大石頭也得靠著小石頭拱著」,意謂石頭跟石頭之間,必須一塊一塊以45度角相互拱著,石頭才會牢靠,只要有一塊鬆脫,沒有搶修,就會引起骨牌效應,海水一來極有可能被沖毀。

長久以來,合歡與母乃石滬都由捕撈漁民與熱心民眾自主維護,但因為十分耗費財力、人力與技術,維護工作出現瓶頸。身兼石滬文化永續維護協會理事長的外埔里里長許素瑋,20幾年來帶領著一群年平均70歲的長者,長年參與維護石滬、守護石滬,利用潮汐搶修遭破壞的石滬,希望讓年輕一輩有機會了解早年漁民與大海鬥智取勝的生活方式。文總「匠人魂」系列《石滬的哀愁》。(文總提供)文總「匠人魂」系列《石滬的哀愁》。(文總提供)文總「匠人魂」系列《石滬的哀愁》。(文總提供)

相關影片:(影片取自中華文化總會YouTube,如遭移除敬請見諒)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娛樂頻道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