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低吹沙》肢體對話母土
索拉舞蹈空間舞團自本週五起,一連3天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年度製作《低吹沙》。(索拉舞蹈空間/提供)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在風與沙之間,用肢體和孕育肉身的母土展開一段關於自然與環境的對話。來自高雄的索拉舞蹈空間舞團2015年度製作《低吹沙》,於南台灣首演大獲好評後,周五開始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
「《低吹沙》的創作靈感其實是來自於同名的氣象名詞(指Drifting sand),低吹沙是指風將沙粒吹揚到水平視線以下的高度,但對水平能見度無明顯影響的天氣現象。」索拉藝術總監、作品主要編導人潘大謙說,低吹沙不像沙塵暴般強烈,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改變地貌,「就像是自然中的欲望暗流,用柔軟的方式成就宿命的擴張。」
該舞作將白沙搬上舞台,讓舞者與白沙共舞,舞台充滿詩意與禪意,宛若一幅壯麗的沙畫。潘大謙指出,《低吹沙》將風做為載體,沙則是乘客,「沙隨風舞,彼此成就了一個共生的大千世界。」
《低吹沙》由潘大謙、程曉嵐、王國權、張忠安等藝術家共同創作,以風、沙、欲望為發展元素,透過跨域合作,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
《低吹沙》27至29日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購票至兩廳院售票系統。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