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副刊】書腰物語
◎陳玠安
開始逛書店買書時,對書腰有著莫名的迷戀。看到書腰上有著一堆人掛名,或是「某某大獎得主」,「誰誰誰最喜歡的誰誰誰」,不拿起來翻一下好像對不起自己。
可以歸咎於,彼時對文學的憧憬,與其說是追求作品,更像是達到某種不願懷才不遇的聲名。我想要成為作家,當然就要出書,出了書就要有書腰,書腰上,要有這些浮世虛名。原來我比較想要的是被書腰環繞的感覺,而不是所謂的作家,過了很多年,發現這事情,真想切腹。
當我思考這一些,與其說相信書腰或CD側標,不如說,為什麼不相信自己?
書本可以仔細翻閱或瀏覽,甚至看完整本不買。可是當事情牽涉到消費,嘩啦啦的,新書架上都貼滿了錦標,都用隱形的文青螢光筆畫了重點,都軟性地教導著某些品味。因為讀者,或說消費者如我,不相信自己。
幾年後,我成為一個出書的作者,居然還是非常堅持書腰。當時竟覺得,來到這一步,不被加冕怎麼行呢?出到第三本書,我還執迷於書腰上要掛一排名人。我是作者,還是行銷?兩者都可以是,但我是出書,還是出側標?作品可以被肯定的方式,在書市銷售愈見悽涼的時代,難道只剩下各種書腰的說法?
如果穿上書腰,也就真的襯托出作者的重量,國王不斷換新衣後,還是國王的新衣。書腰上來去的專家教授名人權威,文化評論者社會觀察家,各種百花齊放的推薦人,簡直比書本內容還鬥奇,我們真的這麼相信這一切嗎?還是只是不願相信自己,不願多花時間閱讀,逛書店,翻閱一些作品?
一個社會若能有多元的權威,十本新書若完全不會出現重複的推薦者,好像也是文明的表徵。事實是,當我做為一個作者時,我也好希望能夠被已經出現在其他作品上的名人推薦。所以到處都是重複的文藝名流,仔細想想,以後出現在側標上,會不會成為一種職業?好像老師幫好寶寶蓋印章那樣,具有公信與權柄,象徵了文藝青年的指揮。
當我看似失落批判地說這一切,同時間剛好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邀請我對一本新書掛名推薦。還來不及感覺諷刺,我已經答應了呢。●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