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穿越博物館的方式 -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的十年波瀾

2015/03/11 06:00

紀錄片《風華再現》拍攝阿姆斯特丹博物館整建、重生的經過。(佳映娛樂/提供)

◎鄭治桂

阿姆斯特丹,這一座低於海平面,運河水道蛛網紛布的城市。自17世紀就已成為歐洲最有國際視野的城市之一,矗立著一個傲視全城的高聳地標──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這座博物館不僅承襲了皇家藝術收藏,也記錄了阿姆斯特丹的傳統與歷史。

2001年荷蘭女王碧翠克絲(Queen Beatrix,1938-)宣布為使大眾接觸文化遺產,由政府編列經費更新博物館系統,啟動整建。原先預定於2009年開幕的這座世界級博物館,卻延遲到2013年才正式開幕,十年的整修,耗資三億七千五百萬歐元,卻得到一個未盡完美的結局。導演荷根蒂克(Oeke Hoogendijk)從一開始就追蹤這個巨大的博物館整建計畫。一部一小時三十三分鐘的紀錄片《風華再現──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The New Rijksmuseum,2014),呈現了一個新國家博物館風華再現的艱辛歷程。

本片主軸,由林布蘭的〈夜巡〉代表的17世紀黃金時代的繪畫經典的重新組構做為主線,並穿插異國文化和當代藝術的納入,以及博物館展廳設計的法國團隊的折衝為副題。令人驚訝的是,本來博物館入口自行車通道的市民抗議,卻捲入博物館的擘畫大計而緊纏不放,一座以羅浮宮為典範,新建堂皇門面,以維持國際形象的荷蘭國家博物館,竟讓六年的工程進度拖成十年,而由自行車聯盟組成的「拯救通道委員會」集結了反對力量,憑藉每天一萬兩千車次穿行這個通道的數據,完全反對館方將通道轉化成「博物館堂皇入口」的構想。追蹤此類瑣碎事件的導演,當初恐怕也沒有料到這股聲音終將成為本片主軸的非協和對位,直到片終!

博物館巨大的文化工程,不斷穿插文化菁英和市民的辯論,逐漸導向阿姆斯特丹市各區議會代表在公聽會中,正式否決了自行車通道的更新方案!當時,可能沒有人想到,結果會延宕到2013年!自行車騎士隊的攻擊將折損一位館長(得.里奧,De Leeow),並繼續折磨繼任者溫.派柏斯(Win Pijbes,1961-)。當鏡頭帶入鋼梁參差如廢墟般的工地,籠罩著深藍色的陰影中光束交錯,切換著拆卸建築的機械音效與死寂的沉默,館長穿行其中,彷彿是他孤獨的「夜巡」。

入口爭議見仁見智,文化菁英帶領博物館穿越時代的權力與市民穿越博物館的權利之拔河,固然繫乎民主機制,但等待〈夜巡〉的時光,或是市民等待沒有自行車通道的日子,竟是一個十年啊!這期間,博物館也曾在2006年,委託當時正在拍攝《夜巡林布蘭》(Nigthtwatching,2007) 的大導演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1942-)為博物館策畫了紀念林布蘭誕辰四百週年,包括論文、講座和影片的多媒體裝置特展──「夜巡」。

〈夜巡〉不至,陰魂不散的自行車聯盟卻揮之不去,騎士因被迫繞道而飽受不必要的危險,致使「自行車騎士車禍死亡人數驟增」的數據,堅持「騎自行車經過博物館是本市的傳統,不能說禁就禁」,「雖然林布蘭的〈夜巡〉好,〈倒牛奶的女僕〉很好,但是以文化之名,封閉自行車通道卻很可恥!」接近片終的時刻,出現了自行車聯盟最犀利的辯詞。教你猛醒之際,也令人開始沉思:也許保留一條象徵市民精神的通道,是更有遠見的?

當林布蘭的〈夜巡〉浩浩蕩蕩地從正門進入館廳,日本僧侶在亞洲館主持入厝法事,鏡頭蒙太奇切換著這些象徵的時刻,這一切都將推向2003年春天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女王接過館長遞給她的鑰匙,象徵性地轉開博物館的大門。那一刻,晴空下的五彩煙火在博物館上方響起,林布蘭的〈夜巡〉已經堂皇陳列在原先屬於它的那面牆上。瞬間,鏡頭切換,夜幕中,博物館正面,四扇彩色玻璃的燦麗燈光,一扇一扇熄滅,博物館熄燈。

此時,片尾字幕打出:Special thanks to the bike riders of Amsterdam.●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