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越區就讀 為了啥?

2012/06/10 06:00

圖/陳佳蕙圖/陳佳蕙

以前越區就讀,多半是為了孩子念升學率高的學校,但現今越區的原因,卻還包含了家長更多的想法與期待……

圖/陳佳蕙圖/陳佳蕙

〈不得不的決定〉成績至上 只得轉學

文/月光(台北市)

兒子告訴我老師兩天內教完一整篇的課程,接下來便是不間斷的考試考試再考試,體育課是教育部規定的,學校畢竟不敢違反大原則,但所有正常該有的工藝、家政、美術、音樂等課程全都給改成英文、國語、數學。

原來的學校,開了幾次協調家長會下來也累了、倦了,我一直認為除了課業上的競爭外,其他課程也是應該要五育並進的,只是原來的學校實在太讓人痛心,師長面對學生的行為幾乎以冷漠或是詆毀的態度來面對,功課優良、品性劣質的孩子還是得意洋洋笑著。

無力以對早已傾覆的原學校體制教育,我選擇了讓孩子轉學,越區就讀到外婆早已為他選好的學區,學校內的老師肯溝通,願意一對一的放下身段來跟孩子說道理,再也不用聽見老師對孩子大吼說:你的成績這麼差,怎不去死算了?對家長大吼說:你去告我啊、你去告我啊!

孩子終於從學校回來時不再受驚徬徨,課業也逐漸地往上成長,越區就讀原本是不想去面對的課題,卻成了不得不下的決定……。

〈選擇讀書環境〉有了好環境 激發競爭性

文/芷楓(台中市)

為了讓女兒能夠就讀較原學區風評好的學校,我不顧家中長輩的反對,將戶口遷至風評較好的學區,女兒就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地去了這所學校就讀。

剛到新環境,雖然女兒在那裡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可是在她的心裡卻一直懷念著以前的同學、以前的生活、以前的老師,我知道念舊不是一件壞事,我告訴她:在每個求學的階段會結交到不同的朋友,沒有什麼人可以一輩子陪在自己身邊,包括媽媽也會離開她,要試著敞開心胸多認識不一樣的人。

時間真的可以沖淡一切,在這個升學率高的學校,激勵了同學之間彼此的良性競爭,相對就不容許自己的成績往下掉,這是我覺得一直以來積極爭取就讀這所學校感到最欣慰的地方。

讀書是自己的事,我只能給孩子一個讀書的環境,成就就看個人了,外面的誘惑太多,我將自己在求學道路上挫折的經驗與她分享,希望她也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悔不當初〉硬要上名校 影響孩子心理

文/雯蓁(新北市)

小妹夫妻倆都是上班族,怕自己沒時間教小孩功課,安排越區就讀私立小學。學費貴不打緊,距離每天來回需要兩小時車程。每天早上頂著惺忪睡眼上學,晚上回到家又是疲憊無力。

幾年前難得相遇,見外甥氣色不佳,且毫無笑容,我察覺異樣,趕緊跟前問個原因。原來在他那間貴族學校裡,同學家長個個來頭不小,每天都是司機開著名車接送,住的也都是精華地段的高級豪宅。身分的懸殊外甥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同學譏他不該來此念書,水準差太多了。想不到現實社會功利的一面已經薰染到小學生活,真是太可怕了。

功課不如人不說,家世也矮人一截,自卑讓他抬不起頭,後來只好轉學。但那內心的陰影沒能除去,讓他誤入歧途,加入不良幫派,到處惹事生非。校方警告,母親勸告,都無法喚回昔日的天真與無邪。

千金難買早知道,費時費錢又費力,結果換來一生的悔意。如今積重難返,越陷越深,不知如何才能挽救這曾經的單純與美麗。

〈當初沒想清楚〉每天睡不飽 終於轉回來

文/杜瑋洳(台南市)

兄嫂因工作因素,姪女長期由我帶大,國小一年級時,鄰居傳授我們如何培育醫生世家,看她熱心傾囊相授,我和兄嫂研討結果,決定越區就讀,三年級一到,我們馬上遷戶籍到所謂的明星學校。

升上國一,因為越區離校甚遠,五點半一定準時出門,否則塞車的時間,幾乎和遲到擦身而過。但是,孩子每天睡眠不夠,再加上城市的學童在各方面資訊接收,都優於鄉下小孩,我看到小學得縣市長獎的姪女成績每況愈下;有次颱風來襲,滂沱大雨淹沒街道,一趟70分鐘的路程,開了兩小時才到。一年課業結束了,全家人共研商議,決定轉學回鄉就讀,不再對越區就學有所期盼。

回鄉就讀後,姪女每天睡飽飽後騎車就學,她可愛的笑容回來了,信心回來了,成績也進步了,但是這已不是我們在意的,我們只希望孩子身、心、靈健康快樂,至於為了分數跨區就讀,我們只當是一場噩夢,慶幸及早醒悟,沒有戕害孩子。

〈想得更遠更多〉越區讀公立 接觸各階層

文/周美和(台北市)

在我住家附近有一所名校,因為標榜雙語,孩子自幼稚園可直升至高中,銜接美國常春藤大學。

我和先生都是高收入,又只有一個寶貝,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似乎是最佳選擇,只是,我們並沒有選擇這所步行10分鐘就會到達的明星學校,反而讓兒子「越區」至20分鐘車程外的公立學校。

起先,我和先生也很掙扎、猶豫,明星學校的學生素質可能較整齊,同儕之間的刺激與影響,也許會讓兒子培養較高的競爭力。但是幾番討論後,還是認為兒子已很幸運地生在一個備受呵護的富足家庭中,如果又選擇菁英式的貴族環境,那麼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便很少有機會了解一般人的生活,這對孩子的價值觀養成,會不會也是一種偏差?所以還是選擇了一般公立學校。

現在,在兒子的同學中,有新住民、中低收入戶家庭甚至是隔代教養或單親的孩子,孩子年紀雖然還小,但已經知道「幸福」非理所當然,同時也學會了要同情不幸的人。我想,這種人格教育,是我們最初堅持選擇「越區」就讀得到最好的禮物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