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親子會客室〉羞避效應 讓孩子學解決

2020/11/04 05:30

羞避效應 讓孩子學解決

文/墨客

在一群樹叢中,如果仔細觀察兩棵樹,會發現這兩棵樹的樹冠層,幾乎不會相互碰撞,而會保留一些溝狀的空隙,這些樹木會恰如其份地避免碰撞, 以免損傷了彼此的枝條與樹形,這是植物的本能,也是因為枝葉本身的韌性所產生的自然現象。這樣的現象,植物學家將之稱為「樹冠羞避」。

但是,當這兩棵樹或兩排樹當中,如果介入了「人為的修剪」,樹形的溝狀空間與碰撞行為,便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實驗發現,人為一旦介入修剪,樹冠層便會開始惡性競爭、搶地盤,不只相互碰撞,還想覆蓋住比較矮的,讓對方無法吸收到陽光,使其難以生長,甚至讓對方死亡。

如果把這種現象,複製在教養孩子的現場,好像也能得到一點羞避的道理。如果孩子吵架了,他們會有自己方式去解決當下所發生的問題,最差的情況,便是拳打腳踢一番。不論哪一種方式,都是孩子遇到問題、衝突時所衍生出來的反應,而這些反應都是在當下的瞬間,所思考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防衛機制。簡單來說,這些行為都是孩子自主形成的反應,就好比樹枝間避免碰撞所形成的溝狀空隙。

然而,一旦師長介入了,孩子在大人的解決中暫時停止了風波,但不能保證孩子學到了問題解決的辦法。也就是說,我們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機會,一旦孩子沒有這樣的機會、經驗,未來孩子會有逃避責任、遇事畏縮的傾向,不知道如何面對。如果進入職場,遇到了人事問題、處世問題,沒有過往所累積的經驗,那他又該如何圓融處理呢?

因此,當孩子發生摩擦時,猶如枝條碰撞,師長不必急著去處理,試著一旁觀察,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對策,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我們介入了,孩子就減少一次學習的機會。就如同生活中的樹叢一般,它們會找到適合生存的原則,孩子的生命,也會自己找到出口。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