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藝術文化】世代之聲6月啟動 邀集5代同堂共話台灣音樂史

2019/05/28 06:00

2019世代之聲多元族群齊聚,左起策展人魏心如、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袁百宏、策展人呂鈺秀、許石二女兒許碧芸、作家夏曼‧藍波安、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台音館主任翁誌聰、策展人林耕樺、林昱廷、拉阿魯哇族/興中國小校長郭基鼎、策展人周明傑。(傳藝中心/提供)2019世代之聲多元族群齊聚,左起策展人魏心如、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袁百宏、策展人呂鈺秀、許石二女兒許碧芸、作家夏曼‧藍波安、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台音館主任翁誌聰、策展人林耕樺、林昱廷、拉阿魯哇族/興中國小校長郭基鼎、策展人周明傑。(傳藝中心/提供)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匯聚多元的台灣音樂及展演能量,自2017年起策辦「世代之聲──台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音樂會,以傳藝中心所屬台灣音樂館(台音館)的音樂研究調查案為基礎,將研究、採集的成果以音樂會呈現,至今已完成15場演出。

2019「世代之聲」將於6月啟動,傳藝中心陳濟民表示,台灣是一個活潑、充滿文化能量的國家,來自多元族群的音樂,早已不斷在民間展演、耕耘、發酵與傳承,期盼「世代之聲」能做為傳承的火苗,讓台灣人更深刻認識自身的音樂文化。

傳藝中心表示,「世代之聲」過去主題包含原住民、南北管、客家音樂、福佬民歌等多樣類型,今年則邀請北、中、南與外島的團隊扶老攜少共同演出,每場音樂會由前導影片開場,引領觀眾回顧該族群音樂文化的歷史樣貌,再由耆老、壯年、中年族人引領青少年、兒童們,同台演出年齡最大差距近70歲,橫跨5代,這種跨時代共同詮釋與演出的音樂傳承,也是「世代之聲」的理念核心。

首場音樂會「浮田舞影──邵族水沙連湖畔的夏夜杵歌」,6月15日登場,由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邵族杵音班等共同演出,透過杵音及歌樂訴說邵族的生命故事;16日登場的「箏服世界──梁在平的古韻新聲」,由明心箏樂團、明心韶樂團、劉麗麗舞蹈團參演,呈現台灣前輩箏樂家梁在平的箏路歷程與創作箏曲。

22日演出的「傾訴達悟──大海的搖籃曲」,由飛魚文化展演隊及台東縣蘭嶼鄉椰油國小分享族人與大海的歌聲對話,作家夏曼‧藍波安擔任此場音樂會策展人,特別分享達悟族音樂的生命意涵表示,達悟族是一個海洋的民族,在環境的變遷下,世世代代的族人仍為海洋歌唱,非常高興能參與今年的世代之聲演出。

23日的「五代同堂話國樂」,策展人林昱廷說,節目內容以兩個軸線發展,分別是代表性作曲家、與老中青各世代的優秀演出團隊,期盼透過代表性國樂作品的回顧與展望,緊扣世代之聲的傳承深意,參與演出者有國樂耆老、采風樂坊、台藝大國樂系、台北市介壽國中、光復國小等優秀國樂團接力演出。

最後2場音樂會,分別是9月28日的「民歌與流行的追想」,將台語歌謠作曲家許石採集、創作的台灣鄉土交響曲及流行歌曲重新編創,以新世代交響樂呈現;9月29日壓軸的「拉阿魯哇族‧遙想矮人的祝福」,將呈現台灣第15個原住民族拉阿魯哇族經典傳統的古調祭歌及傳統舞步,以及年度盛大祭典「聖貝祭」。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