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家庭親子】〈親子新交流〉擔心 源於內心恐懼

2019/04/15 06:00

圖/黃鼻子圖/黃鼻子

文/吳娟瑜

圖/黃鼻子圖/黃鼻子

從小我們在生命的叢林裡尋尋覓覓,潛意識彷彿一團迷霧,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慌了手腳,呼救無門。這時,唯有站在原地,鎮定心神,往內探索,才有撥雲見日的一刻。

根據心理學研究者的推論,表意識涵蓋了我們的行為和情緒反應,約占4%:另外的96%是屬於潛意識的領域。潛意識占據了內心世界這麼大的比例,可是我們卻對它了解有限。當爸媽對子女說出了嚴苛的言詞,或表露不滿的神情,其實是受到潛意識的經驗和價值觀所影響。

這些經驗和價值觀若是負面居多,傳遞給子女的訊息,自然就以負面居多。值得探討的是這些負面的潛意識訊息,以「恐懼」占據最多。它往往以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情緒表現,傾倒在子女身上,親子之間爆發的衝突於焉產生。若要改善親子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是迫在眉睫。

在此,為了學習、辨認上的方便,潛意識將分為4種類型來探討,今後將逐篇分享實例:

1.個人潛意識的恐懼。

2.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

3.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

4.集體潛意識的恐懼。

〈個人潛意識〉孩子晚歸 就莫名擔心

「個人潛意識的恐懼」,首先以我為例,我總是對兩個兒子晚歸有莫名的擔心。在他們求學階段,我是一個緊張萬分的媽媽。當他們該到家卻不見人影時,我會到巷口探望、打電話給同學媽媽詢問,或是在客廳坐立難安。

待兒子一進門,我立刻問:「你為什麼那麼晚到家?」「你去哪裡?不要騙我,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同學一個鐘頭前已經到家,你卻……」

當我劈哩叭啦地傾倒話語,表面上是關心兒子,如今回想起來,其實是潛意識有過多的恐懼。擔心孩子被壞人帶走,擔心孩子會不會出了什麼事?擔心孩子是否說謊騙我?

我多麼希望做一個充分信任孩子的媽媽,也不斷提醒自己──孩子進門時,要和顏悅色地說;溝通時,要聆聽孩子的心聲,說不定他有委屈,或是他可能被導師留校幫忙……

等不及孩子開口,我衝口而出的話語,和緊張兮兮的神情早已令孩子反感,原本還笑嘻嘻的臉龐,突然勃然大怒,而且氣沖沖地把房門重重地摔上。

這種擔心和不安,多年來我一直未覺察,直到大兒子Bridge入社會工作,他搬出去住,我還常急叩電話找人:「你在哪裡?為什麼不接電話?」當我到海外巡迴演講,也常用長途電話找二兒子說:「你OK嗎?家裡都好嗎?」

逐日成長中的我,如今檢視個人的所言所行,終於清楚為何Bridge曾經抗議地說:「媽,妳是控制狂!」已經結婚的Arthur則說:「我已經做爸爸了,妳煩不煩啊?」

〈自我剖析〉擔心來自缺乏自信

在我的體認裡,我和兩個兒子的互動屬於第一類型「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不是「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我的爸媽很放心我進進出出,不講擔心的話),不是「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祖父輩4個大人對我爸媽沒有嘮叨擔心的管教。),至於「集體潛意識的恐懼」(或許小孩被綁架的新聞多少有些影響我,但我自認以「個人潛意識的恐懼」居多。)

「個人潛意識的恐懼」,源自我並非自信心充足的人,軟弱的性格特質,讓我做什麼事都戰戰兢兢,害怕別人不滿意的眼神,擔心自己辜負別人的好意。

類似這樣的退卻和不安,表現在夫妻關係就是不服輸的爭吵,表現在親子關係上,就是叮嚀再叮嚀、詢問再詢問。家庭裡迷漫那種擔心的氣息,可以想像彼此關係有多緊張了。

有覺察就有成長,有成長就有改變,成為「嬤」字輩的人之後,見識到媳婦的教導有方,從來沒有見到她等候孩子放學回家的慌張,也未曾聽她緊迫盯人地逼孩子回答行蹤。

每個人有不同的潛意識恐懼,看「見」了,反而容易調整,知「道」了,就好破解。如同在森林大霧中,站在原地,鎮定心神,往內探索,終有撥雲見日的一刻。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文章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