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閱讀台語詩人林沉默-新寫實主義的驚雷

2006/09/19 06:00

◎王金選 圖◎吳孟芸

1930年代,台灣有個痲瘋村,上千、上百位罹患癩病,亦即所謂「漢生病」者,長期以來就被統治階級歧視,像犯人般的,集體禁錮在台北縣新莊郊區的丹鳳山丘的「樂生療養院」,由醫療管理員監視行動,彷彿現代集中營。外界為提防痲瘋「感染」,處處設限。他們生活沒有自由,在暗無天日的醫療小監獄中,連購買生活所需,必須由一個圍牆邊的小洞,將硬幣投入牆外消毒水桶中「淨化」,才能向商人們交易,其被台灣社會之邊緣化,可見一班。

就這樣,春去秋來、過了六、七十個寒暑,樂生成了老人們命運共同體的避風港,病友們在患難中互相扶持,詎料,標榜弱勢人權出頭天的地方政府,為了捷運站的機房動工,已有七十五年歷史的台灣唯一公共醫療建築──樂生療養院卻面臨怪手剷平。

三百多位病患在歷經集中營隔離、汙名化後,仍無法終老於此,被迫挺身保衛家園。

「我們要的是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我們捨不得這棵老茄苳,還有仲夏傍晚的蟬聲……」「我們要的是病舍盡頭那顆熟悉、每天起起落落的日頭!」「對!我們不要高樓大廈、我們不要冷冰冰的現代醫療大樓!」林沉默曾在新莊擔任過磨刀工人,與樂生病院有深厚地緣關係,在知悉消息之後,默默地探訪了這個即將被政治遺棄的地方,在老樹下、在截肢者的電動車前,諦聽垂暮、傷殘老人們顫抖的控訴,記下了一頁頁心情的筆記。回家後,義憤填膺的以台灣母語寫出詩篇,刊出後,掀起了社會廣泛的回響。

當台灣政客們用口水愛台灣,造成社會對立、亂象叢生之前,一向標榜百分百寫實、關心本土文化的林沉默,早已選擇用文學「愛台灣」,尤其是以「台語詩」、「台語念謠」來記錄、讚美、歌頌、批判或嘲諷這塊土地所發生的事。他本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在土地的傷口處栽花,將文學化為具體的實踐,字字句句、一步一腳印,寫出對台灣的社會安慰及關懷。

台語詩人林沉默,曾經花十年的時間撰寫《念故鄉──台灣地方念謠》(記錄台灣309個鄉鎮的台語三字經),並且在這之前,已經發表過一系列的台語童詩(台灣囡仔詩)作品,對於台語文的語彙、押韻及節奏感的掌握,相當純熟,再加上文學的素養和努力不懈的精神,使他成就一個台灣少數兼具形式與內容,質、量均豐的秀異作家,放眼當台文界,少人可以匹敵(詩人路寒袖評語,見《林沉默台語詩選236頁》)。因此,九○年代末期,被報章媒體譽為「台語文學的新高山」,實在當之無愧。

閱讀林沉默的台語詩,會發現他的心思細密、感情豐沛、幽默感十足,甚至有強烈的使命感,所呈現出來的作品,總讓人感到莞爾、會心一笑、拍案叫絕或心生感動。他批判時事,往往一針見血、搔到癢處,但嘲諷中不失敦厚,戲謔裡仍充滿溫馨的期待。不少針砭、月旦政治人物的詩,雖然犀利麻辣,卻有「良藥苦口」的意涵,林沉默的遣詞造句十分靈巧,字裡行間總有詼諧逗趣的語言或妙喻,軟化了嚴肅的主題及殺傷力,這是作家為了突顯議題,引發討論,讓大眾省思的方式。「民主」的可貴與可愛,也是在於它可以同時存在著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文化、理念及價值觀,大家用各種的方法,一起疼惜、守護這個共同的家園。

或許是長期在新聞媒體工作的關係,使林沉默更有機會觀察社會百態、政治亂象或人間冷暖的故事。他總是認真的剖析新聞事件,再做取捨、轉化或譬喻,使作品更為精闢獨到、內斂有力,並提昇文學的氣息,讓讀者同時領略到「新聞性」與「文學性」的雙重趣味。

他所寫的〈拚蕃薯──反分裂法十條密碼解破〉、〈敗家鼠〉、〈台灣人反併吞〉、〈台灣保倒〉、〈虎咬豬〉、〈阿細仔孤兒〉等,大都是以「反諷」的筆調,表達出對某些事件的看法和關心。這種「寫實」的詩,其實早在以前的台灣民間念謠裡,也不難發現,如:「人插花,伊插草。

人抱嬰,伊抱狗。人未嫁,伊先走。

人坐轎,伊坐軬斗。人睏紅眠床,伊睏屎礬仔口……」、又如「油炸粿,杏仁茶,看著警察磕磕爬,甌仔摃破四、五塊。雙腳跪齊齊:大人!大人!後擺不敢賣……」可見早期台灣很多文學作品(包含歌謠)都具有強烈的寫實主義的批判精神,只是因外來政權的刻意打壓、母語式微而出現斷層罷了!林沉默的台語詩不僅寫實,他的語境掌控、諧音的聯想和韻腳的處理,更教人激賞。暫且不管任何政治立場,他的「諧音聯想」,真會讓人笑中有淚,不得不拍案折服。例如:「台灣寶島」變成「台灣保倒」、「國民黨」變成「摃面桶」、「扁宋會」變成「便所會」、「南無阿彌陀」變成「咱無阿彌陀」等。趣味的「語境聯想」,如:「敗家鼠」暗喻「敗家子」、「金光島」暗喻「金光黨」、「當歸麵線」暗喻「統戰回歸」、「台灣藥鼠」暗喻「教改的白老鼠」等都很有趣。順暢的「押韻」更俯拾皆是。

文學的架構及表現手法固然重要,但是它的主題內涵更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林沉默的文學表現技巧,不僅是爐火純青,更令社會大眾讚歎及敬佩的,是他那悲天憫人、批惡揚善,為弱勢發聲、愛與關懷的「人道精神」,有些作品總會讓人有所感動,為當事人感到不平,疼心而落淚。

綜觀林沉默的詩創作,筆者覺得他的台語詩有五種「感覺」、五款「氣味」。

「五種感覺」分別是:「深情感」、「幽默感」、「使命感」、「現代感」、「開闊感」。

一、「深情感」:自然流露出一股愛鄉、愛民、愛土地、愛國家的自然情懷。如:替痲瘋病患鳴冤的〈樂生是阮兜〉及邱小妹醫療人球案〈想起邱妹仔〉、捍衛本土文化的〈台灣母仔〉,反對換身分證捺指模戕害人權的〈治安符仔〉,以及描述蔡瑞月〈月娘跳舞〉、陳菊〈台灣菊〉、林義雄228滅門血案〈樹林外口的路〉等等情節都是。

二、「幽默感」:絕妙的比喻和語言使用,像是幽默的政治、時事漫畫家,他的「點子」和「筆調」,都讓人馬上聯想到一幅幅精采有趣的畫面。如〈阿督仔開保全〉、〈摃面桶之歌〉、〈烏面嫦娥〉、〈媒體之歌〉、〈咱無阿彌陀〉、〈台灣保倒〉等等,有時讓人捧腹大笑,有時卻讓人笑中有淚,啼笑皆非。

三、「使命感」:他的作品總是有一種「教化人心(如誠信之道)」、「強化台灣本土意識」的使命感。如拯救蘭嶼達悟原住民文化的〈白浪來了〉、反對台灣經濟被淘空的〈台灣人反併吞〉、〈敗家鼠〉、〈當歸麵線〉,批判本土政黨墮落、台灣主體意識沉淪的〈蠟條發火〉、〈獨角仙〉、〈綠朝霜降〉、〈樹林外口的路〉等詩都是。

四、「現代感」:每一篇作品都是具有真實的背景,都是「這個時空」最近發生的事件,與我們息息相關,自然引起社會大眾內心的某種呼應、感同身受。信手拈來如:〈七月煞〉、〈台灣鬼族〉、〈媒體之歌〉、〈台灣藥鼠〉、〈烏面嫦娥〉等等都是。

五、「開闊感」:他的取材廣泛、格局寬大,讓讀者打開視野、關心更多的社會層面,較能以宏觀的角度看待世事。因此,沉默之聲也跳脫了島國的格局,讓台灣視野直接與國際世界接軌,這也是時下台語詩所最欠缺的東西。

「五款氣味」是:「詩味」、「韻味」、「趣味」、「鄉土味」、「心酸味」。

一、「詩味」:他的作品是從生活中萃取出來的智慧結晶,自然「詩味」十足。

二、「韻味」:熟練的韻腳和節奏感處理,使作品念起來琅琅上口,很有「韻味」,會讓人想一念再念。

三、「趣味」:逗趣、好玩、俏皮的聯想,往往使人不禁感到莞爾,會心一笑。

四、「鄉土味」:本土語言的大量使用,加上很多「道地的」台灣生活用語和風俗習慣描寫,讀起來鄉土氣息濃厚,倍感親切。

五、「心酸味」:有些諷刺或批判性的內容,會使人覺得心疼,或為一些不公不義之事感到遺憾,但也因此燃起了人們「打抱不平」的改造力量,讓社會增添向善、向上之力。

這「五種感覺」、「五款氣味」,讀者若能細細「品味」,將會回味無窮,並且有預想不到的心靈收穫。

一直以來,辛勤耕耘台語詩歌的林沉默,總是默默的散發出以母語「愛台灣、愛文學」的原始光和熱。而他緊貼在美麗島母親土地的懷抱,記錄著時代脈搏與台灣人文心跳的詩作,也必將成為台語新寫實主義的範本,跨越時間與空間,在台灣文學史上留下最搶眼、最具開創性的里程碑。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