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兒童權利〉孩子就是孩子啊

2015/05/13 06:00

圖/陳佳蕙

文/張淑惠

圖/陳佳蕙

孩子幾個月大之後,我就經常帶著他往外跑,有回幾個家有幼兒的朋友結伴坐火車到宜蘭玩。

圖/陳佳蕙

沒想到這次體驗讓我發現,原來台鐵根本不歡迎帶著小娃兒的媽媽!

首先,月台距離車廂間隙很大,這還不是最難的,一抬頭竟然看見車廂上是一個臺階,推娃娃車的媽媽立刻跨上臺階,打算從上頭拉抬車子上去,但是車廂的門很窄,娃娃車上的掛鉤吊著裝尿布、替換衣物、水果點心的各式包包與塑膠袋,得要先卸下。

好不容易上了車,娃娃車要停放哪呢?要收起來再塞到放行李的位置,如果有兩個孩子的,得抱一個過去座位,另一個留娃娃車上,這不但媽媽不放心,更怕堵住通道,引來不耐煩的斥責眼光。

火車將要開動的聲音響起,整個驚心動魄的過程讓媽媽大捏冷汗。而接下來,沒有尿布枱、廁所狹窄難活動,又怕孩子搖晃跌倒……

今年兒童節前夕,數個公民團體與上百位爸媽與孩子,聚集在台鐵大廳前提出幾項訴求,要求增設親子車廂、親子廁所,以及落實無障礙空間……等政策,這些不是一項給兒童跟父母的恩惠,而是具體落實《兒少法》以及《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在所有重大政策及公共建設上,應該把兒童需求列為優先考量,並具體參照兒童權利委員會的第17號一般性意見之建議,積極創造讓兒童享有娛樂文化生活的最佳環境。

其中關於增設親子車廂,其最終目的並不是爭取一個設施而已,而是爭取一個能理解與接納兒童特質的環境,這件事最大的困難不是經費,而是國家建設甚至普遍一般人的觀念中,兒童的特質是被隱形的。

<別擺威權>兒童 不是成人縮小版

幾個世紀以來,兒童一直被視為較小、較弱、較少智能意見的小成人,現今我們已經知道兒童不同於成人的特質,但由於成人的自我中心與傲慢,或者說威權心態,兒童仍然是以配合大人的這樣一種生命狀態來存在,以一種附屬、過渡的方式(忍個幾年等他長大),在和成人一起生活。

當我們去醫院探望病人、喝喜酒、家裡有客人長輩,我們對孩子的特質忽然視而不見,要孩子壓抑好奇的天性,拒絕他們一時的忘情,包括大叫或大笑,要他們安靜,不可走動,動不動加以斥責。

我們彷彿天真地期盼孩子在瞬間變成另外一種人,因為我們存著這種成人的本位心態,以及認為自己可以擁有像京劇一樣隨時變臉的特權,我們才會不把日常的生活環境依據孩子的需要做特殊的設計,於是盡心的父母每逢搭火車,為了不耐久坐的幼兒,一下子拿出故事書、圖畫紙,一下子陪玩猜謎遊戲,當孩子開心地笑著,同時記得提醒他們不要笑得太大聲。

這是為孩子「多做」的嗎?不是的,我們鼓勵父母為孩子這麼做,因為若不是如此,我們不就正把兒童看做成人的縮小版?不就是把兒童變隱形了嗎?我們尊重人的不同個性,兒童跟成年人明顯不同,我們難道不需要尊重他們的不同?若在童年時期,他們不被承認、被拒絕、被負面語言傷害、被歧視排斥,這樣的養育土壤,怎麼能長出溫暖包容能接納傾聽別人的成年人?這不是靠一對父母的能力能單獨完成的教育目標。

<將心比心>接納兒童 公共環境要友善

爭取公共場所無障礙空間及親子車廂的設置,不是爭取設施而已,而是讓兒童在公共場所中現形,讓兒童的特質在我們的生活中真實的存在,呼籲的是對兒童的認識與理解,與對兒童的接納。

父母不希望在有親子車廂之後,孩子是被用一種趕過去的心態對待,親子車廂可能座位滿了,在生活中很多時刻、在各個公共場所,成年人也必須跟兒童共處,讓我們換一種欣賞的角度,和孩子的不受拘束與創造力共處。

當孩子的行為對我們造成了困擾,比方很需要休息卻被打擾,我們當然能表達自己的需要,請先不要動怒、先不要評價,稍微體貼照顧孩子而身心勞累的父母,那些勞累並沒有寫在臉上,但天下卻幾乎再沒有比當父母更勞累、更不眠不休沒得喘息的事了,如果我們能抱著這樣的心情,相信一定可以溫婉溝通自己的需要,而也許我們一句溫暖的關心與提醒,更能給予父母動力去好好和孩子講理。

期盼一種「友善互動,積極溝通」的氣氛,期盼社會能給親子更多協助與友善對待。(作者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後記:在台鐵車站告知剪票員,將會有人員拿著斜板放在月台和車廂臺階之間,搭出臨時無障礙坡道,不過一次只能支援一個門。對整體問題狀況改善有限,這麼重要的國家大眾運輸工具,應該要有更進步前瞻性的做法。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