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無可取代的時代氣氛
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2005/12/05 06:00

圖◎吳孟芸 攝影◎沈昭良

時 間: 2005年10月17日下午六時
地 點: 自由時報大樓15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 張曉風、何懷碩、陳芳明、廖玉蕙、莊裕安
列 席: 蔡素芬(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
孫梓評(自由副刊編輯)
會議記錄: 黃麗群(自由副刊編輯)

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共計665件作品參賽,由六位初審委員選出42篇,再由五位複審委員選出〈蛇〉、〈殯〉、〈水夢〉、〈回家〉、〈夏哨〉、〈蒼蠅〉、〈牙,痛〉、〈城市演習〉、〈本街148號〉、〈寬廣的世界〉、〈聽母親說話〉、〈我親愛的橄欖樹〉、〈道是無情,還有琴〉等12篇作品進入決審。

決審會議之初,五位評審共推莊裕安為主席,先行評選小品文獎作品(決審會議記錄已刊於11月2日自由副刊),小品文獲獎名單底定後,緊接著開始散文獎之審議。決審委員並分別就此次入圍決選的作品,提出總體感想。

何懷碩:散文感覺比小品文好一點,小品文裡面,有很多好像連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

我大致沒有特別的意見。來此之前我已經按照自己心中的名次,圈選出了四篇作品。

廖玉蕙:我的整體印象跟何老師不大一樣,我覺得這次散文的作品比較弱。有個大問題是文字普遍「怪怪的」,不是那麼精準。幾乎每一篇都各有缺失,沒有好到讓我急於推薦的作品。

陳芳明:我看了覺得有些作品的句子特別長,段落也不清楚,所以讀的時候有點奇怪,好比說為什麼每次要講一個主詞前,前面都要好長的形容詞才到達主詞呢?還有一個問題,很多是「以太誇張的語言去詮釋太小的感覺」,這就形成一種落差。我是已經選出兩篇作品,但如果待會投票要圈選兩篇以上的話,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張曉風:我想起《世說新語》裡的故事。太傅郗鑒派人到丞相王導府裡頭選女婿,然後每個人都做出一副樣子,只有王羲之袒腹東床,理都不理,結果最後對方決定「就是滿不在乎的這個好」。我想可能因為獎額很高,所以看得出參賽者寫起來很在意、很在乎,就像王導府上那些患得患失的少年子弟一樣,反倒很少看到我希望從散文裡看到的,那種自在、平實的風格,滿可惜的。還有,好幾篇有很多不該錯的錯字,或是句子寫了前面,後面忘記兜回來。

莊裕安:我有一個感覺是,這些作者好像都沒有什麼閱讀經驗,裡面跟書有關的東西並不多,當然,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好故事,即使你自己不夠精采,你的父母也可能很精采,所以我們會看到散文裡面最常出現的題目就是父母,還有死亡。這些東西好好寫都可以寫得出來,可是我發現新一代的寫作者,好像連「講一個完整的、簡單動人的故事的能力」都令人存疑,但我又想,這是否牽涉到創作美學的歧異?問題到底出在我還是作者身上,好像也沒有絕對的答案。不過我高興的一點是,這些作品其實充分表現出這個島的時代氣氛,儘管是很低迷的,但確實就是大時代的狀況,像唐詩,雖然後世把它們分成盛唐、中唐、晚唐,但你不能說晚唐的東西沒有存在的價值,只要李白、杜甫就可以了,因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取代的樣貌。

接著進行第一輪投票,每位評審不計分圈選三篇文章。〈殯〉、〈回家〉、〈夏哨〉、〈蒼蠅〉、〈牙,痛〉未獲票,〈道是無情,還有琴〉(陳芳明)、〈蛇〉(莊裕安)、〈我親愛的橄欖樹〉(何懷碩)各獲一票;〈水夢〉(何懷碩、廖玉蕙)、〈本街148號〉(廖玉蕙、張曉風)、〈城市演習〉(莊裕安、張曉風)獲兩票;〈聽母親說話〉(陳芳明、何懷碩、廖玉蕙)、〈寬廣的世界〉(陳芳明、張曉風、莊裕安)獲三票。未獲票作品不納入下一步評比,決審就獲一票以上作品展開討論。

〈道是無琴,還有情〉

陳芳明放棄。

〈蛇〉

莊裕安:當我很傷腦筋、不知道怎麼選的時候,我就會把所有作品歸類比較,這次我就把〈蛇〉、〈聽母親說話〉跟〈回家〉放在一起。我比較喜歡〈蛇〉的原因是,它雖然不是多麼精緻、驚人,但是文風還算流利,有比較聚焦的象徵,以「老家出現一條蛇」的事件鋪排開來,也有一些還不錯的黑色幽默。有時候你把敘事框濃縮之後,會比較容易講得好,我覺得〈蛇〉文字節制,扣緊象徵,是一篇不錯的作品,〈聽母親說話〉雖然也滿有趣,也有充分的材料,但相對於蛇來說,太發散,不夠壓縮;而〈回家〉相形之下就是三者裡比較遜色的一篇。

陳芳明:我因為看過朱西甯的〈蛇〉,朱西甯把那種慢節奏的緊張氣氛營造得很好。這兩篇當然完全不一樣,可是我覺得它並不如裕安說的那樣傳神,還是有很多地方散掉了,並沒有把焦慮的感覺完全寫出來。我也考慮過這篇,但最後還是沒有選它。

〈我親愛的橄欖樹〉

何懷碩:只有我一票啊?我知道你們大概都不會太喜歡,它文藝腔有點重。這篇文章以「橄欖樹」的視角來做第一人稱的「我」,有時還帶點撒嬌的口吻,你可能會說它肉麻,但它給了我「真實感」,不會是完全想像出來的,以一個橄欖樹來跟小孩子對話,然後寫出這個小孩家庭的經歷,滿有感情的。毛病就是文筆流暢有餘,新意不足,有些俗套。

莊裕安:我之前是把〈我親愛的橄欖樹〉與〈本街148號〉歸在一起比較,〈我親愛的橄欖樹〉文字算不錯, 就是太過文藝腔,sentimental。

廖玉蕙:我覺得因為「人與樹木之間的依存與情感」這個題材,很多人寫,而寫得很好的很多,這篇相形之下就顯得太過尋常。還有,既然是以橄欖樹為第一人稱的敘事者,題目卻是〈我親愛的橄欖樹〉,兩者並不符合。

張曉風:它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太露了,所有的話都是直說。

〈水夢〉

廖玉蕙:它有點像幾米那本《微笑的魚》,從觀察海洋世界來體會人世的糾葛。文章寫一個非常寂寞的小孩子從小就養魚,對海中充滿憧憬,長大後終於去浮潛等等,中間演繹的過程合情合理,文字沒有什麼疙瘩,文采算是不錯。唯一缺點就是我前面說的,內容很像幾米那本書。

莊裕安:他文字沒有什麼瑕疵,我沒有選是因為它前半部幾乎是迪士尼動畫《海底總動員》的故事。

只是把那部卡通散文化,原創性不夠,而且所寫的養魚經驗也不是那麼深刻切身,比較像在逛水族館。

但這或許也是題目叫〈水夢〉的原因,作者在真實生活中無法養那麼多魚,這篇文章就是他的夢。

陳芳明:它第二段有一個部分,「在小丑魚已然習慣沒有天敵的掠食,只是仍改不了領域意識,不時追啄體形更小的小丑魚以示尊卑的時候」,從「在」到「的時候」,中間那麼長。小孩子真的是這樣思考不用換氣的嗎?何懷碩:我看重文章有沒有啟示性的深意。這篇作品講作者小時候的魚缸像天堂一樣,所以他一直想進入真正的海,但當他長大潛到海裡時,才發現那裡弱肉強食,也不是那麼美,我認為這點不錯。

〈本街148號〉

廖玉蕙:我雖然有選,但對它的文字有意見,都是說一句、兩句就分一段,太過破碎。

莊裕安:這篇文章前面寫法像鏡頭zoom in的方式,但到中間就散掉了,岔開去寫元宵節,母題分裂,不夠集中。

張曉風:這篇講九二一大地震,我選其實是看在它的取材。

〈城市演習〉

莊裕安:我還滿喜歡這篇,滿cute,寫一場防空演習底下的十五分鐘,在7-11發生的情事,有點像台北觀點的〈傾城之戀〉,寫出了某一個時空的概念,又是壓抑又是開放,很像《慾望城市》裡的上班族,有某種講究,也有某種討人厭的市儈,但我能夠進入這個女人的感情狀態。它文字可能是裡面瑕疵比較少的,敘述速度很快,雖然也有長句,可是那長句不會讓你感覺一直要找句點,而是要表現出敘述者生存環境裡的壓迫跟節奏。

廖玉蕙:我比較介意的是它裡面出現太多次重複的「榮光」一詞,隔幾段隔幾句就是一個「榮光」。

陳芳明:這篇看起來我覺得像小說,比較不像散文。

〈聽母親說話〉

廖玉蕙:我要好好幫〈聽母親說話〉說話,坦白說所有作品裡面我只喜歡這一篇,剛才莊裕安說它瑣碎,其實就是瑣碎沒錯,因為媽媽說話就是瑣碎嘛!它完全抓到了那個節奏。你看它一開始就說吃,像我兒子回來,我也是第一件事就伺候他吃;我自己回家,我媽媽也確實是這樣跟我說話。然後文章裡談住家啦、詐騙啦、樂透啦,有的沒有的,描述出一個成天等著小孩子回來的母親,可是小孩子回來後她又不知道要跟他說什麼,所以就有一搭沒一搭,一下睡著一下醒來的,但母子之間又有細膩的相互體貼,寫母親講人生道理「想贏的人都是最苦的」也並不浮誇。我覺得這篇真的是不錯,我強烈推薦它。

陳芳明:文字上也不會輸〈城市演習〉。我當時看到這篇就決定要它。

何懷碩:我也覺得這篇不錯,所以我對這次散文獎印象很好,大概因為打開來第一篇就讀到它,我看了就覺得,嗯,水準不錯啊。文中的母親很有主見,說話有點「生在這個時代要自求多福」的味道,是有意義的,不只是瑣瑣碎碎而已。

張曉風:這篇是不錯。

〈寬廣的世界〉

莊裕安:就題材而言還算有趣,但當減肥已經成為顯學、變成宗教的時候,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只是講到減肥,第一個反射想到會是女性,但這是個男性作者,性別方面讓人覺得特別,加上文章裡描述的實在是太胖了,是非常特殊的經驗。就像我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好故事,而作者把自己的缺陷說出來,一方面對肥胖不滿,一方面又喝可樂吃鹽酥雞,好像有點樂在其中,有其特異性,描寫減肥的過程也不誇張做作。不過,單就減肥議題來說,他寫的不算深刻,只是講一個不錯的故事而已陳芳明:題目是〈寬廣的世界〉,但其實他的世界一點都不寬廣,加上整個人膨脹飄在天空中的意象,把胖子內心矛盾複雜的感覺都表達出來,也頗有時代感。

張曉風:這個題材在此時此地是有代表性的。他如果真的是個胖子,應該能寫出更多東西,不過,算是有表現出某個族群的內心世界,還不錯。

廖玉蕙:不過它整體文字有不少瑕疵的小地方,舉例來說,有一句「自從我自覺自己是個胖子開始」,贅字太多了,自覺不就已經有自己了嗎?◆討論至此,評審決議淘汰獲一票者,保留同獲三票的〈聽母親說話〉、〈寬廣的世界〉,並從獲兩票的〈水夢〉、〈本街148號〉、〈城市演習〉中再次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一篇。圈選結果,〈本街148號〉未獲票,〈水夢〉兩票(何懷碩、廖玉蕙),〈城市演習〉(莊裕安、陳芳明、張曉風)三篇。決議取〈城市演習〉加入〈聽母親說話〉與〈寬廣的世界〉,三篇角逐首獎。

五位評審以給分方式,判定以上三篇作品名次,最高3分,最低1分。給分結果為〈聽母親說話〉13分(何懷碩3分、莊裕安1分、陳芳明3分、張曉風3分、廖玉蕙3分)、〈寬廣的世界〉9分(何懷碩2分、莊裕安2分、陳芳明2分、張曉風1分、廖玉蕙2分)、〈城市演習〉8分(何懷碩1分、莊裕安3分、陳芳明1分、張曉風2分、廖玉蕙1分),經檢查給分、計分無誤,評審並再度討論確認,均無異議後,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結果於焉出爐。〈聽母親說話〉獲得首獎,〈寬廣的世界〉獲得二獎,〈城市演習〉三獎。散文組決審會議圓滿結束。


評審簡介

張曉風

■1941年生,東吳中文系畢業。現任教於陽明大學。著有散文集《星星都已經到齊了》、《玉想》、《從你美麗的流域》,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散文卷、《小說教室》等。曾獲吳三連、中山、國家文藝獎並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

何懷碩

■1 9 4 1年生,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清華大學,現任台師大美術系教授。文字作品有《孤獨的滋味》、《創造的狂狷》、《給未來的藝術家》等。

陳芳明

■1947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班候選人。現為政治大學台文所所長。從事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著有散文集《掌中地圖》、《夢的終點》等及學術論著多部,近作為《孤夜獨書》。

廖玉蕙

■1950年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除學術專著《細說桃花源》等多本外,另有《不信溫柔喚不回》、《嫵媚》等散文集及《賭他一生》小說集。曾獲吳魯芹散文獎、中山文藝創作獎及中興文藝獎。

莊裕安

■1959年生,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現為內科執業醫師。著有《跟春天接吻的一些方法》、《我和我倒立的村子》、《愛電影不愛普拿疼》、《喬伊斯偷走我的除夕》等。曾獲吳魯芹散文獎。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