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黑人女性與民權運動

2009/10/20 06:00

電影《黑白幻音》加入好萊塢的種族及性別不平等待遇的議題,在1982年來說是一個突破性的創舉。

◎彭怡平

《隱姓埋名》交織記憶與幻覺的懸疑故事,令人毛骨悚然。

為了尋找有關「黑人女性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這個主題的資料,我一路循著線索來到巴黎的「瑪格莉特.杜紅」女性圖書館;它座落在十三區一棟玻璃建築物的四樓,許多年來,我在這棟圖書館裡度過了美好的時光,在此閱讀與借閱了不少書籍與影片;而母親來巴黎的五個月期間,也因這間圖書館蒐藏了不少中文小說,而得以重拾少女時代,那段日夜擁小說入夢的日子;沒想到,從前年開始,母親因病住院,這間我們母女倆都甚喜愛的圖書館,也為了內部翻修工程而全面關館,這兩件事都使我傷心了好一陣子!兩個月前,圖書館重新開張,我卻因睹物思情而始終過門不入,直到因這個機緣而重聚,我卻發現,這間圖書館的四樓已經成了「女性主義與女性議題」圖書館,猶如我的人生,繞了一大圈以後,回到我的源頭:女性,這個我曾亟欲否定的身分。

在《愛之頌》裡,中上階級的黑人女性搭配勞工階級的白種男性,刻畫跨種族的愛情,顛覆如《誰來晚餐》等以黑人男性愛上白人女性的敘事慣例。

「女性」是人工化的產物

《即興地鐵爵士樂》片中,女孩在地鐵站中透過電話開始為垂死的母親歌唱,一場即興的演出即將開始……

這段時日以來,每當我回想2009年的那場美國總統選舉,腦海裡,總是不由自主地冒出這個問題:如果在這場畫時代的選舉中,最後剩下兩位候選人,一位是黑人女性,而另一位是白人女性,美國選民究竟會投票給誰?如果結果是希拉蕊,歷史學家與媒體對這場選舉的解讀,又將如何?

《人權鬥士:羅莎派克》劇照。1955年,美國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羅莎.派克在一輛種族隔離的公車上拒絕放棄自己的座位,她最後成為美國人權運動之母。

西蒙波娃有感而發的這句話:「我不是生為女性,而是變成『女性』。」直到今天,仍深深地震撼著我!她意有所指:「『女性』是一種人工化的產物。透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宗教力量的潛移默化,以及社會集體意識的規範與道德的約束而生的一種社會化產物。」既然女性是被塑造出來的,想要在自身所處的社會裡爭取男女平權,自然而然,得先想到「平等」與社會的關聯?

《塵埃的女兒》一片中,多處使用濃重的古拉語土腔,現實、回憶、未來,呈現時空不斷跳躍交錯的敘事形式。

對安娜.阿雷德(Anna Arendt)而言,人不是「生而平等」,而是「變為平等」。當這個團體的組成分子同意這些人的要求,並給予他們平等的權利,平等才有被落實的可能;因此,「平等」是社會化的結果。而不同社會的道德標準也形成了不同的平等現況。由此來看1955年12月1日發生在阿拉巴馬州首府蒙哥馬利(Montgomery)的羅莎.派克(Rosa Parks)事件,不難想見,隨著這個事件應運而生的黑人運動,它的成功與否,對於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日後的發展,將帶來何種指標性的意義。

「允許黑人乘客自由入座」

在這段長達十三個月的反對運動期間,黑人們眾志成城,拒搭公車,他們或步行,或搭乘出租車上下班與上下學,藉此表達他們對蒙馬哥利市公車上的種族隔離政策的積怨:公車司機服務態度惡劣,在公車上施行黑人座在後列,而白人座在前十排,黑人得無條件地讓座給白人或接受罰金、坐牢甚至被私刑處死,黑人得從前門上車付錢以後再下車從後車門上車……

1956年11月,聯邦高等法院終於做出「允許黑人乘客自由入座」,這個最後的仲裁,黑人抵制公車運動這才告一段落!而十三個月的抵制運動,讓一向以弱勢自居的黑人勞工,找回了尊嚴,並學到如何運用組織的力量,在白人社會裡爭取自身的權利。

在經濟上,占有百分之七十乘客人數的黑人拒乘,使得巴士營運公司收入銳減,逼使一直以來趾高氣揚的巴士公司最後也不得不低聲下氣;在媒體上,由來已久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衍生的心理傷害、社會紛擾、違憲問題,因這次的拒搭公車運動而浮上檯面;在政治上,它的成功激起更多的黑人投入民權運動,並因而催生了更多效法印度甘地「非暴力運動」的民間社團組織與黑人民權運動。

以和平行動瓦解黑白藩籬

在這些民間社團組織中,最具影響力的,便是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於1957年1月創辦的「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簡稱SCLC,它結合了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學生社團──芝加哥大學學生於1942年創立的「爭取種族平等大會」(CORE),以及百來位學生於1960年4月於北卡羅來納州發起的「學生非暴力行動協調委員會」(SNCC),共同發起「靜坐示威」(Sit-in)以及「自由行」(Freedom Rides)。

CORE、SCLC與SNCC嘗試以種種的和平行動來瓦解黑白種族的藩籬;如黑人學生們到餐廳、咖啡店、百貨公司、游泳池、廁所裡的白人區,或者只允許白人出入的場所裡靜坐;或者以黑人白人一塊兒搭公車的「自由行」運動,企圖對公車上實施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給予當頭棒喝!

第一輛車在1961年5月1日自華盛頓出發,預計抵達目的地為紐奧良,卻在半途上不斷地遭到南方各地政府、極端種族主義分子以及3K黨(註)的暴力阻撓,火燒車與綁架的恐怖行為不斷地發生,當馬丁.路德.金在終點歡迎這些青年的時候,這些一路上飽受自己種族暴力威脅的白人青年,仍舊勇敢地說出:「為此,我們有赴死的準備。」這些白人孩子不畏死亡也要完成這段旅程的決心,激起更多白人青年投入這場反種族主義的戰爭,乃至「自由行」運動成為全國媒體關注的焦點,並促使當時的法務部長羅伯.甘迺迪出動國家護衛隊來保護這些車隊,「自由行」持續了整整一年才終止。

隨後,馬丁.路德.金於1963年8月28日號召全國黑人與支持種族平等運動的人士集結至華府示威抗議,在那一天,他發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為整個黑人民權運動歷史的發展,寫下最動人的篇章;這場大遊行持續到1968年他被暗殺身亡,自羅莎.派克開始,馬丁.路德.金為首的這一場延續了二十多年的美國黑人非暴力民權運動,才正式畫上休止符。

連歐巴馬也受惠的行動

羅莎.派克公車事件,被美國黑人女性導演茱莉.黛許(Julie Dash)搬上銀幕,可說是相當地切題,因為,「羅莎.派克的公車拒乘運動」幕後的推手,以及幕前的英雄,皆是黑人女性。它可說是一場徹頭徹尾由女性主導,並且因女性自覺而發起一場女性政治運動,也正因為如此,這場蔓燒了二十多年的黑人民權運動,才得以是以「非暴力」的形式揭開序幕,影響所及,連當今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當選,都不能不說受惠於當時由百來位女人在「蒙哥馬利」組織的「女性政治顧問委員會」(WPC)。

WPC創立於1946年,首任理事長是瑪麗.斐爾.布克絲(Mary Fair Burks),1950年以後繼任其位的喬安娜.吉伯遜.羅賓森(Jo Ann Gibson Robinson),在整個羅莎.派克運動中扮演關鍵角色,並為這段由黑人女人譜寫而成的美國民主歷史,寫下了至今唯一的一本回憶錄《阿拉巴馬州的抵制運動》(Boycott en Alabama)。

在喬安娜.吉伯遜.羅賓森撰寫的《阿拉巴馬州的抵制運動》中,她提起發生於1949年耶誕節前夕的那樁意外,如何給她的人生,帶來關鍵性的影響!那天,她剛剛接獲阿拉巴馬州立大學校長特雷霍姆(Dr. H. Counncil Trenholm)的聘任,懷抱著雀躍的心情,她搭上蒙哥馬利公車,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趕緊回家與家人分享這個好消息,她付了錢,在第五排座位坐下,車子突然緊急煞車,只見司機怒氣沖沖地來到她面前,高舉手臂做出打人的姿態,命令她立即站起來,並且毫不客氣地告訴她:「如果在蒙哥馬利妳可以找到一輛允許妳坐在第五排的公車,我建議妳改搭那輛。」受驚過度的喬安娜.吉伯遜.羅賓森,踉踉蹌蹌地衝向前門,猛然想起蒙哥馬利的乘車規則:「黑人得由後門上下車!」她滿懷恐懼,淚水眼見就要破堤而出,司機卻於此時將前車門打開,要她立即滾下車!她後腳才落在地面,司機已經迫不及待地關上門,啟動引擎,揚長而去!留下她一人在馬路上,心中滿是羞慚與屈辱。

喬安娜.吉伯遜.羅賓森始終無法忘記那個下午,她的羞愧轉為憤怒,驅使她加入WPC組織;當羅莎.派克的事件發生以後,她看到了黑人社會長久以來鬱積的憤怒就要潰堤,她馬上召集組織成員,自掏腰包印製了近萬份傳單,規畫運動的方向,確保組織成員間溝通管道的順暢,以及掌握對外消息發布的時效性,並在長達十三個月的期間裡,四處籌募運動的經費,WPC成為這個運動得以推動與發展的中心樞紐,但因為這個組織裡的女性皆受過教育,不少人還在阿拉巴馬州立大學授課或者在公立學校教書,為了避免讓學校捲入政治運動,她們決定退居幕後,讓1910年5月即成立,一直以來,主張透過司法手段來解決黑人民權問題的「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以尼克森(M.E.D. Nixon)為首的「民主進步聯盟」,以及主張透過投票手段來推翻白人主政現況的胡佛士.勒維斯(M. Rufus Lewis)創辦的「公民權委員會」,逐一浮上檯面。

黑人女性的「作品」

雖然所有參與這場運動的組織,都給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帶來無可抹滅的影響,然而,若是沒有喬安娜.吉伯遜.羅賓森發起的女性自覺政治運動,沒有羅莎.派克的抵死不從威權脅迫,以及早在羅莎.派克事件發生之前,那幾位堅持不向強權低頭的珍妮法.強森(Geneva Johnson,1945-),十五歲少女克勞黛特.克爾梵(Claudette Colvin,1955.5.2-)、菲歐菈.懷特與凱西.溫斐特,以及成千上萬位婦女,日復一日,擔驚受怕地搭上公車,渾然不知這班公車是否能夠如期地帶著她們抵達目的地,直到她們自覺到:再也不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她的女兒、她的母親與家人身上;她們決定挺身而出,發起這場抵制公車運動,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才得以跨出關鍵性的一大步,難怪喬安娜.吉伯遜.羅賓森回憶起這段往事,有感發地說出:「1955年至1956年間發生於蒙哥馬利的巴士拒乘運動,是黑人女性的作品。」閱讀這段歷史書寫,再看茱莉.黛許執導的《人權鬥士──羅莎派克》(The Rosa Parks Story,2002),我們怎能不承認,她所言不假!●

註:Ku Klux Klan,簡稱三K黨,美國南部的白人祕密組織,利用暴力反對社會變革和黑人的平等權利。

■2009女性影展即日起至10月25日止,在台北新光影城登場。詳情可上網: wmwff2009.pixnet.net/blog。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