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隱遁於大時代的鋒芒與淡泊 百變設計家廖未林(下)

2009/06/01 06:00

廖未林執畫筆的手,正為畫作上色。(攝影/陳文發)

文.圖片提供◎李志銘

《路長情更長》封面用色以蔥綠偕同深藍配鮮黃,具有令人驚豔的視覺感。

談及裝幀用色,坦承從未修習過專業色彩學理論的廖未林在台灣近代美術設計史上當可堪稱一絕。藝評家何懷碩嘗以「遣色獨到,配調老練,達到圓融樸茂、雍容華貴的地步」等語形容之。

《十年詩選》書封色彩輪廓帶有原始樸拙質感,顯見廖氏繪畫功底之深。

遙念抗戰末期,於藝專二年級下期投筆從戎加入青年軍的廖未林回到杭州復員就學畢業後不久,未料1949年大陸失據,他即從上海逃到廈門,再由福州飛到台灣。剛抵台灣時,他兩袖清風、身無謀職創業之資,全憑手上功夫畫點稿子餬口。後來看到報紙欄上刊登台北某家照相館徵求照片著色工作,一去應徵便立即被錄用,由於這分替黑白照片塗色的工作,讓他體悟許多配色訣竅。

《藍與黑》是廖未林生平少數頗感滿意的創意設計之一。

自幼即對色彩有著敏銳直覺、晚年自嘲為「好色之徒」(意味愛好顏色)的廖未林認為:「在我的感覺裡頭,所有顏色都是好的,沒有所謂難看的顏色……我常常要打破一般這個顏色跟那個顏色不能配在一起的迷思,我就是要去配它,有時候配一個顏色不好,但是再加上另一個顏色就好了。」

《多色的雲》混搭五彩繽紛的封面構圖,展現直率潑辣且明亮飽滿的色彩本質。

從不使用調色盤與色表比例,單憑想像即可隨心所欲將顏色組構出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廖氏筆下封面設計作品常見以鮮明對比顏色並置,譬如禹其民小說《遠山含笑》的寶藍配蘋果綠、金杏枝小說《路長情更長》的蔥綠偕同深藍配鮮黃、《冷暖人間》的湛藍配桃紅、甚至是鄭重小說集《多色的雲》混搭五彩繽紛的封面構圖等,皆為充分展現直率潑辣且兼具明亮飽滿的色彩本質。

《羅蘭散文》封面設計靈感來自衣料花紋圖樣的啟發,花花綠綠中彌漫一股脫俗之氣。

戰後初期第一把交椅

生平設計各類書刊封面不下上千張,其中最感印象深刻者莫過於王藍小說《藍與黑》一書。由於書名藍、黑二字均為筆畫較多的方正形態,因此他巧妙地應用日文漢字「与」代替「與」,在簡單的藍白黑色塊背景襯托下構成了優美的非對稱平衡。廖未林仍認為《藍與黑》是他生平少數頗感滿意的創意設計之一。對此,他仍語帶歉疚地吐露:當年王藍還曾特地寄贈《藍與黑》英文版到府上,但這本書的內容卻始終都沒看過。

五○年代初期,廖未林與藝專老同學合夥在台北臨沂街買下一棟日式宿舍,恰與國畫大家溥心畬比鄰而居。後來畫家席德進也於1952年間前往臨沂街與藝專老同學同住。他們早先以繪製郵票圖案、照片著色、海報設計及肖像畫為生。《中央日報》週六「兒童週刊版」四格漫畫「小雀斑」,及《台灣新生報》刊載有關民間故事典故的漫畫專欄,乃成了廖未林長期發表作品的固定園地。

自1951年起,廖未林獲得交通部郵政總局「地方自治紀念」郵票設計甄選第一名,自此開始擔任郵政總局郵票設計工作,直至1971年為止,總共繪製二十餘套各類主題郵票。此外,廖未林與席德進、林元慎等一干杭州藝專同儕也以古典人物山水為題,陸續替台北「永生工藝社」與「中國陶器公司」進行花瓶陶瓷圖案繪畫,間接成了推動戰後台灣藝術陶瓷設計的先驅者。

同住臨沂街這段日子裡,身為老大哥的廖未林不僅經常取得案源分予小老弟席德進一些稿子畫,並且不吝指導如何以商業設計稿件賺錢。

戰後五○、六○年代之交,正逢「五月畫會」旗手劉國松高舉現代藝術革命旗幟接連掀起一陣論戰狂潮,新舊兩派交鋒之際,當時從未參加任何官辦畫展與畫會組織、甚至不願秉承「畫家」名銜──純為生活樂趣而畫的廖未林,卻只在一旁默默縱情於封面設計與裝飾美術的方寸天地間。

然而,無論以創作題材之廣,抑或秉持學院繪畫功底之深,廖未林皆可謂戰後初期台灣美術設計專業者第一把交椅。僅在書刊封面設計單一領域裡,堪稱戰後台灣五○、六○年代「首席設計家」的他已締造出眾多歷久不朽、風格迥異的經典封面。其中較具代表性作品包括有將實體物件轉化為幾何造形的張漱菡小說《七孔笛》、結合現代抽象主義矩形樣式與古代風俗畫卷旨趣的朱介凡小說《擺江》、僅用橘紅色調進行區塊縱橫切割的金杏枝小說《沸點》,以及色彩輪廓皆帶有原始樸拙質感的《十年詩選》等。大抵1956年至1970年間,可說是廖未林在台灣從事大量封面設計事業的黃金時期。

一勾一畫成就無聲語言

約莫五○年代初至六○年代中期,正值廖未林在專業封面設計領域大展長才之際,他也同時擔任南海路美國在台新聞處隸屬第七艦隊海軍通訊中心情報機構的空投漫畫繪製工作,協助以宣傳繪畫形式針對中國大陸進行心理政治統戰。當時因藉職務之便,使他得以飽覽《民族畫報》、《中國解放軍畫報》等由香港轉進的各類「匪區」圖書資料。

總結二十年間在台灣耕耘美術設計土壤的多方成果,廖未林於1971年獲頒年度裝飾美術「金爵獎」,並與陳庭詩、季康、金哲夫、何肇衢等人在台北凌雲畫廊舉行聯展。翌年延續著金爵獎得主光環,仍在同一地點舉辦「裝飾美術設計」個展。

「記得我剛能拿筆的時候,就偷偷仿著香菸盒內的洋畫片畫畫,直到如今更是愈來愈離不了畫筆。」一紙請柬上,年屆五十的廖未林有感而發地訴說著:「有時我覺得我的口才笨拙,腦筋混沌,迷迷糊糊,粗心大意,但是只要畫筆在手,我就是另外一個人,心平靜下來了,思想、靈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一勾一畫中,如源流般涓涓流出。」

就在這幾年內,廖未林幾乎享盡風光、抵達成就高峰,其裝飾畫作品甚至成了坊間書商擅自剪貼盜印封面的熱門首選(如白先勇《謫仙記》大林版封面的「蝴蝶皇后」)。然而,當他取得榮耀桂冠後,卻也同時畫下一道階段性的生涯休止符。為了子女們的教育因素,他毅然引退,於1973年離開台北前往美國紐約定居,同年10月取得居留權,並在一家紡織印染公司謀得穩定工作。

任職美國紡織公司期間,廖氏專責的衣料圖樣設計工作間接地影響了他赴美後的藝術創作觀。前半輩子顛沛流離的他,原打算自此過著與世無爭的安穩日子。然而到了1996年,偶然因緣際會讓已屆高齡七十四的廖未林與台灣藝文界再度連結。這一年,因著藝專學弟王修功的激勵促成,並透過「皇冠」平鑫濤的鼎力贊助,而在台灣舉辦了一場去台二十多年後別開生面的首度畫作個展。

因年齡與體質而不克親臨,經由一紙越洋傳真自介,廖未林深感銘謝地表示:「此次展出的作品題材及技法的多樣性,多少來自衣料圖樣的啟發,可說是嘗試,也是興趣……在美國二十多年,沒有大風大浪,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成就,有時雖未免有所失意,但毫不頹喪,平凡兼平淡,過我想過的日子。」

廖未林早在赴美前的六○、七○年代期間便已透過繪製《新文藝》雜誌與《羅蘭小語》、《羅蘭散文》等書系封面,進行衣料織品花紋相關的設計探索,移居美國後,亦曾陸續替友人郭良蕙的小說出版品設計花紋圖案做為封面樣式。

封面設計,如同其他藝術創作門類一樣,若捨棄自身文化特色而屈就所謂「世界先進潮流」,便只能淪為西方的附庸。冥冥之中,當年廖未林寫在「裝飾美術設計展」序文裡那句醍醐灌頂的忠告似乎言猶在耳:「我不以為我應該是東方或者西方,美術設計是無聲的語言,是無國界的,是最自由的。我吸收,我消化,變成我自己的,然後呈現在你眼前的是我的彩色世界。」

從廖未林身上,我們可以清楚領受到他那立足於堅厚的畫家功底、卻又不拘泥於傳統美學章法的設計創意。經由這些手繪封面,他似乎有意以作品向大眾宣告:「別以為搞設計比畫畫容易,沒有畫家的底子,哪能有出色的設計?」然而,在所有秀異價值當中超脫於一切技藝之上的,則是他那不固守傳統調性、以致風格多變難以定型的創新意念。

簡言之,此即時下台灣次文化用語所謂的「跳tone」,若按老一輩專欄作家何凡的說法,則叫做「不按牌理出牌」。

「假如廖未林生長在巴黎,他一定會成為時尚專家。假如廖未林生長在好萊塢,他一定會成為化妝師。然而他生活在台北,所以才形成了現在的廖未林,沒有專門的名稱來冠他。」若欲評價廖未林的美術設計才華究竟如何,我以為席德進當年所說這番話語始終可做最佳註腳。●

■廖未林繪畫收藏展,即日起至6月19日止,在長庚大學藝文中心(桃園縣龜山鄉文化一路259號醫學大樓二樓)展出,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10時至下午4時,洽詢電話:03-2118800#5506。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