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全球觀測站〉後疫情 新心情

2021/10/08 05:30

圖/rabbit44

文/鄭曉蘭

日本新冠肺炎疫情(武漢肺炎、Covid-19)方興未艾,七月四度發佈「緊急事態宣言」,要求人民維持最低限度活動,希望能防堵病毒進一步擴散。

日本媒體分析,自緊急事態宣言首度發布以來,歷經一年半以上的防疫新生活,不論是家庭或人際關係都出現了變化。如何在這種前所未有的巨變中,取得平衡,已然成為跨越國界的新課題。

〈Check Point 1〉家人連結變深 有好有壞

居家防疫、減少外食或外出的生活模式,所帶來的第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多數人與家人(或同住者)的物理、精神距離都大幅縮短。

這種近距離的長時間相處,當然也容易產生摩擦。例如,父母必須同時兼顧育兒、工作與家務,壓力一大,就比較容易對周遭旁人發火;又或明明夫妻兩人都必須工作,其中有一方就是對於眼前的育兒或家務視若無睹。

不過,日本相關調查都指出,還是有很多人在這種新變化中,獲得全新的正面啟發或感觸。其中,由於家人一起用餐的時間增加,最多人提及的是重新深刻體會到「坐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好處與重要性」。從一起準備餐點、坐在餐桌旁吃飯、邊吃邊聊一天大小事……這樣的時光在疫情爆發前,其實已經被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擠壓到所剩無幾。愛知縣一位四十多歲女性就說,自己小五的兒子現在已經學會烹煮炒飯或蛋包飯等簡單料理。另一位東京的男性上班族則表示,居家辦公之後,也比較有時間為家人準備餐點。

隨著家人相處時間大增,家人也能在彼此身上重新察覺平常容易忽略的小細節。一位四十多歲的爸爸對此表示,以前只有週末比較有時間與小三還有5歲的兩個女兒相處,現在每天陪她們玩,能看到她們跟週末截然不同的樣子,感覺很新鮮也很慶幸。所以,人們因疫情被迫長時間相處,反而讓彼此更珍惜相聚時光,這一點也可說是疫情造成的少數光明面之一。

〈Check Point 2〉防疫距離 交流變少

疫情帶來的第二個顯著變化,也就是與他者(同住者以外的人)的物理距離擴大。由於居家防疫、避免探訪親友,與祖父母或朋友之間的交流頻率大幅減少;另一方面,居家辦公也讓上班族鮮少有機會與職場同事、上司或客戶直接面對面溝通。

相關人士對此建議,大家應該靈活運用現代網路科技如視訊電話、各種社群媒體,藉由線上交流,縮短彼此的精神距離,跨越物理距離帶來的疏離感。讓孩子與祖父母視訊通話,與朋友約定好時間一起上線聊天,又或志同道合的夥伴上線一起品酒、下廚、做瑜珈等,都是縮短精神距離的好辦法。

〈Check Point 3〉個人時間變多 生活更充實

疫情帶來的另一個顯著變化,還有家事分攤的界線變得模糊,以及個人時間運用的重新分配。

日本傳統以來的家庭分工,主要都是母親負責家務、父親下班後就是洗澡等吃飯。此次疫情,可說是一定程度打破了這種界線,因為每個家庭成員都待在家裡,很多人開始學習如何分攤家務,有別於以往好像什麼工作該由誰負責的印象,疫情下的家務分攤,感覺上比較像是誰有時間就去做。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深刻感受到不再需要通勤、加班、與同事聚會之後,多出來的時間可以運用在私人生活的「時間重新分配」。相關調查發現,「由於疫情影響,個人的自由時間增加了。難得有多出來的時間,希望能讓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變得更有意義」的意識逐漸抬頭。有很多人在工作之餘,更願意將時間花在與家人的深入交流、發展個人興趣、讓私人生活變得更充實。

而且,疫情同時突顯出了生命的脆弱,在這種朝不保夕、人際交流受限的整體氛圍中,有愈來愈多人展開了「人際關係斷捨離」,也就是不再漫無目的地廣泛交際,而是將有限時間留給真正值得的人,較以往更重視每段關係的品質。

如前所述,疫情為許多人的「距離」與「時間」,都帶來了極大變化。即便初期可能對於這樣的變化不知所措,人們似乎也在一路摸索的過程中,逐漸發掘正向的改變契機。

面對疫情帶來的負面變化,或許能盡可能藉由現代科技的輔助降低傷害。反之,舉凡如重新體認家庭的意義、省思個人生活的時間分配、人際關係的斷捨離等,或許都可說是這場全球浩劫為人們帶來的無形禮物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