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黃銘昌/夢迴峇里 - 2之2

2021/07/18 05:30

《怡紅快綠》 油畫,2017。

文.圖◎黃銘昌 題字◎奚淞

黃銘昌(左)與奚淞在烏布村神廟前。1986年。(黃銘昌/提供)

農夫,全方位的藝術家

我們居住的民宿其中一位老闆名叫卡圖,平日除了照顧旅店生意之外,亦在附近的田裡工作;他在街上的店舖同時展示他本人的繪畫作品求售,有次在廟會裡竟然看到他擔任樂師演奏樂器。一人身兼數職,對峇里島的居民而言並不新鮮。在田野間散步時,處處可見茅屋下坐著安靜繪畫或雕刻的藝術家,我曾遇見一位年輕雕刻家,旁邊跟著一位三、四歲小孩,手中正完成一件小豬木雕作品,豬的造形活靈活現十分可愛,我看著動了心,當場買下,至今仍是我收藏品中的最愛。這些隨處可見的農民藝術家獻出自己的手藝換取溫飽,他們安於樸實生活自得其樂的神情令我難忘。

黃昏後,我們往大街走去,是為了觀賞當地舞蹈。我們欣賞過許多當地的舞團表演,即使同樣舞碼,在不同村落亦有不同的詮釋。我推薦的是貝利亞坦(Peliatan)村的古農薩里(Gunung Sari)舞團,他們的舞蹈比起其他舞團更具專業水準。其中我最愛的舞碼是雷貢舞(Legong Keraton Dance),這是源自宮廷之舞碼。故事情節是某國王奪走鄰邦的公主而引發了戰爭,公主之兄為了拯救妹妹反而戰死沙場的悲劇。舞劇中三名舞者分飾多重角色,極具表演上的挑戰性,在約二十分鐘的長度中,肢體表情動作瞬息變化萬千,節奏快速緊湊,令人目不暇給。舞者的訓練從五、六歲即始,十歲左右上台,在十五歲左右達到顛峰狀態,不久舞台生涯就告結束。這是祭神之舞,舞者把最青春美好的一面呈獻給神,因此傳說它是仙界之舞;難怪如此華美,令人百看不膩。

記得有次我們在爪哇的日惹古都,觀賞來自印尼全國各地民俗舞團的露天表演,輪到峇里島團演出時,突然降下一場熱帶慣有的午後傾盆大雨,台前觀眾奔跑四散,紛紛躲到遠處大樹下避雨,我們也不例外。令人大感驚訝的是:隔著大雨,居然遠遠望見台上舞者及樂團,在完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依舊不停歇專注且一絲不苟地繼續演出。看到雨中的舞者儀態美若天仙,我頓時明白:原來他們正在為神獻藝,並非為台下觀眾舞蹈;祭神之舞與取悅人的表演,其中意境有天壤之別。

有一天去看凱恰舞(Kecak Dance),又名「猴舞」,是當地極受歡迎的經典舞劇。演出形式是由一群百位左右老少男性舞者合作,他們裸露上身、圍繞著中央旺盛的火炬席地而坐;舞者一邊左右擺頭、搖晃身軀及四肢,一邊口中混聲合誦「chak-chak」呼聲,時而低吟時而高吭,時而緩慢時而急促……人聲合誦陪襯著中央忽明忽暗的火柱,會場頓時宛如進入猴群密布的黑暗森林。故事描寫羅摩(Rama)王子借助猴子軍隊的幫助,企圖從邪惡之王拉旺納(Ravana)手中奪回愛妻。猴子群舞者的吟誦聲有如浪潮拍打海岸,一波緊接一波,節奏韻律雖狂野卻帶份神祕詩意,中央的舞者彷彿進入神靈附身的恍惚狀態,整場氣氛引人深入於幻境……在舞者群裡,我們竟然又意外地看到旅店老闆卡圖也坐在地上猴群當中,賣力地表演;卡圖化身成為猴子,令我們驚喜不已。原來他不只是客棧老闆、農夫、畫家、樂師,竟然也可以是召之即來的舞者,真可以說是全能的峇里島人。

「凱恰」這齣著名舞劇的來源更令我們驚訝,原來它竟是上世紀初期一位歐洲藝術家所編導出來的……在當地美術館陳列一位以水稻田為創作題材的西方畫家: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1895-1942),他運用黑色基調畫出如剪影般的峇里島田園風光,結合了美麗風景和傳說,彷彿呈露出人類農業文明初始的曙光。他的技法及觀念和當地風俗畫有很大的區別,但又十分貼切地表達出當地的風土人情,呈現出如夢幻般的超現實感,詩意又多份鄉愁,靜謐中帶有宗教的神祕感。

史畢斯是出生於莫斯科的德籍猶太藝術家;他年輕時為了逃離猶太人被迫害的困境,逃離俄羅斯家鄉。曾在柏林為默片大導演穆瑙(F. W. Murnau)工作過……顛簸流離造就了他多采多姿的人生。1923年來到印尼爪哇島,期間還當過日惹宮廷樂師,1927年正式移居峇里島烏布村。居住峇里島期間,他與魯道夫.伯尼特聯手創立了皮塔.瑪哈畫派(Pita Maha Group),結合當地多位藝術家的參與,成為印尼二戰前最重要的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深遠影響後來的藝術家,許多峇里島畫家爭相模仿他的風格。

峇里島著名的凱恰舞劇正是出自這位藝術奇才的構思和編導。史畢斯委托當地資深舞者林巴克(Wayan Limbak,1897-2003)編舞,運用島民祭祀中的集體驅邪儀式舞蹈桑揚舞(Sanghyang,一種神魔附身舞)加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的故事情節;經此揉合,不僅保留了神祕宗教儀式及神話精神,又十分現代感,成了膾炙人口的名作在峇里島廣為流傳,讓世界不遠千里來訪的觀光客留下深刻印象。

同樣以水稻田為主題創作的我,對於史畢斯有份特殊深遠的情感。這三十餘年來,我在亞洲各地尤其是峇里島旅行,深深為各地的水稻田著迷,它們在創作上給我帶來豐富的泉思靈感。史畢斯在生命最後的十五年間,投入了他最深的愛在峇里島創作,儘管戰爭的魔咒始終不放過他,他依然留下攝影、電影、繪畫、音樂、舞蹈等豐富作品,珍貴記錄了上世紀峇里島的情景,讓後人從他的作品中可窺知「世界之晨」――峇里島原始的面貌。

藝術是生命的火供

烏布村及周邊村落有不少美術館,另一位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藝術家,是當地國寶級藝術家:藍帕(I Gusti Nyoman Lempad,1862-1978)。藍帕活到一百一十六歲,他涉及的創作包括繪畫、雕刻、建築,作品充分表達宗教信仰及庶民生活的風貌。從他的素描作品中看到了島民的生活百態,及源自印度史詩的題材描繪;宗教和生活密不可分,是藍帕創作源源不絕的動力。在烏布大街他的故居(Lempad House)庭院中,矗立兩座和人身同大的石雕作品,分別為青年男女像,造形圓融自然,水平足以和西方文藝復興的大師們等量齊觀;故居裡也展示一些他的平面作品及雕刻。奈卡美術館(Neka Art Museum)設有他的專門陳列室,展出他較完整的素描創作,非常精釆。

一個生機盎然的小島,島民運用智慧創造出充滿靈性的人、大自然與天三界合一的美好家園。記得在奈卡美術館,我曾從英文解說中讀到藍帕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的一句話,他說:「我一生的藝術創作乃是對生命的火供,願使人的輪迴更順暢。」

安於生命的輪迴而不斷提升心靈,正是峇里島民日常生活的基本態度,它突顯該島別具風釆的風土人情,使峇里島成為赤道島鏈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讓旅人如我夢迴一再。●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