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神祕花園】〈行為科學脫單指南〉別讓完美主義 逼走好對象

2021/07/06 05:30

圖/喬安娜

〈小編私房話〉

看看周遭成雙成對的人們,你是否曾懷疑自我:「為何大家都找到愛情,就我沒有?」你並不孤單,我們常常在不明不白的情況下,做出某些決定,結果導致錯誤,使我們在尋找愛情的道路上受挫。其實只要改變行為和想法,脫單在今朝。

文/洛根.尤里

史蒂芬告訴我,他從不靠直覺做決定。無論決策重大與否,他下任何決定前一定會進行大量研究,雖然這種優柔寡斷的行為,偶爾讓朋友和公司人資覺得很煩,但真正受苦的人是史蒂芬本人,以及他的女友蓋比。

蓋比深愛史蒂芬,史蒂芬深愛蓋比。他們已交往四年,其中,三年同居。但史蒂芬經常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潛在對象?」他知道蓋比的優點。她是護理師,還從附近的流浪動物之家領養四隻貓咪。她忠誠、暖心、體貼、美麗、善良、聰明。但這些還不夠,史蒂芬希望她能更擅長社交,他想在晚餐聚會上與人高談闊論抽象的概念。

蓋比準備好要結婚成家了,但一如往常,史蒂芬無法下定決心。蓋比等待史蒂芬下定決心,等了一年後,她受夠了。她身邊有些比較晚開始交往的情侶都結婚了,她厭倦了這樣的婚宴。有一天晚上,她哭著告訴史蒂芬:「我不想再等了,我想訂婚,要不就分手。」 史蒂芬不知怎麼辦?他想要有結婚的意願,但就是無法逼自己求婚。他就是無法不去想:「如果我和另一個人交往,我的幸福指數會不會增加5%?」

完美派遲遲無法決定 滿足派買定就離手

史蒂芬屬於完美派。完美派希望儘可能做出最好的選擇。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赫伯特.賽門(Herbert A. Simon)在1956年發表的論文描述,完美派屬於一種特殊的完美主義,他們一定要探索全部可能選項才敢下決定,但面對大量選項時,這種強迫心理卻變得非常可怕、不切實際。

與完美派相對的是滿足派(「滿意」與「知足」)。滿足派也有找伴的選擇標準,但他們不會太擔心是否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他們知道自己的標準,找到「還不錯」的對象就會安頓。這不代表他們退而求其次,他們會蒐集足夠證據,發現還算符合標準的選項後,就安心做決定,一旦下手,他們就不會再想其它的選項。

但完美派找到符合標準的選項後,仍會不斷探索一切可能,誤以為只要充分探索,他們就可以找到完美的對象,並且完全安心自己選擇的結果。但這種完美對象和完全的肯定感並不存在。想不斷探索全部選項的心態只會產生痛苦,使人遲遲無法下決定並錯失機會。

決策錯誤恐懼症 造成完美派的焦慮

完美派深受焦慮所苦。他們不只有「錯失恐懼症」,更擁有「決策錯誤恐懼症」。他們以為儘可能探索全部選項 ,就可以做出完美抉擇並減輕焦慮,但是決策錯誤恐懼症會產生巨大壓力。只要選擇稍微有一點不完美,他們就會覺得失敗。

在面對挑選長期伴侶這點,完美派害怕犯錯:萬一我離婚,得獨自扶養小孩怎麼辦?萬一我和妻子無話可說,下班後不敢回家怎麼辦?萬一我因為無聊而外遇怎麼辦?

「我希望感到百分之百確定,再走上紅毯。」史蒂芬如此向我說道。但這就是問題所在。史蒂芬認為可以靠「優劣分析表」得到正確答案,就像找到最好的真空吸塵器或規劃最完美的一天,他認為用這種心態去假定挑選結婚對象的條件,也是有正確答案的。但,其實沒有。

學習滿足派的智慧 讓大腦幫你合理化

完美派希望探索全部選項後再做決定,在感情方面,這是超困難的大挑戰。你不可能和城市裡所有符合資格的單身人士約會,更別說要探索全世界的單身人士。

但我能告訴你一則好消息:人類擁有一個奇特的工具,能使我們感到快樂──大腦!我們一旦投入某件事,大腦就會協助我們合理化這個選擇,使我們認為,這就是對的選擇。如果你全心投入愛對方,你的大腦就會說服你這是個好的決定。滿足派天生就明白這個道理,並從中得益。

蓋比向史蒂芬下最後通牒的幾個月後,再次和他展開談判。史蒂芬承認自己並沒有求婚的打算,他仍舊在想:「如果我和另一個人交往,我的幸福指數會不會增加5%?」於是,蓋比向史蒂芬提出分手,接著就用紙箱打包搬家,打分手炮,換社群媒體大頭貼。而史蒂芬獨自坐在半清空的公寓裡。沒有沙發,沒有電視,沒有收納櫃,只有一張床、幾把椅子,和費盡苦心研究後買到的超輕露營裝備。

我遇過不少和史蒂芬同類型的人,根據我的經驗,他會再認識新的女性,並且很喜歡她,但後來又因為無法感到百分之百確定而離開。沒想到一年後,他竟然打電話給我。他告訴我:「我遇到了某個人!我們有次週末一起出遊,騎腳踏車、做菜、做愛。我覺得她就是我想結婚的對象,我想和她共度餘生。」

我又驚又喜,但我必須問:「那你原本的想法呢?你還會想:『我的幸福指數會不會增加5%』嗎?」

他笑了:「這過程很困難,但我很努力克服,對於我們關係裡的一切事物滿懷感激。我不會再去想和其他人會不會更好這件事,我知道我可以和她共同建立美好的生活。」

史蒂芬學會滿足,學會面對不確定的感覺,學會不等到全部研究後才下決定。他的努力改變了人生故事的標點符號──把完美派那充滿焦慮的問號,轉變成滿足派那充滿信心的句號。

各位完美派,請給自己幸福快樂的大禮,請給自己可以滿足的能力。

〈作者小檔案〉洛根.尤里(Logan Ury)

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是國際知名的現代愛情認知專家。她曾在Google帶領行為科學團隊「非理性實驗室」(Irrational Lab),同時也是美國著名交友軟體Hinge的人際關係科學總監,領導研究團隊,幫助人們尋找愛情,最新著作為《哈佛×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