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 自由副刊.說母語.客語篇】 張芳慈/進階版的客家文藝復興

2021/05/08 05:30

圖◎黃子欽

【編輯室報告】

母語,不僅是人所學習的第一語言,更牽動對於家庭,故鄉,乃至國家的種種感情。本刊策畫【說母語】專題,邀請張芳慈、黃文鉅、鄭順聰、劉梓潔、夏曼.藍波安、馬翊航、木下諄一、廖偉棠等母語各異的寫作者,分享對於母語的感情或其他。陸續刊出,敬請鎖定閱讀。

◎張芳慈 圖◎黃子欽

毋知哪時,

單淨自家使得聽到个細細聲音,

該聲音鎖兜絚──絚──絚。

跈該時開始,

語言尋毋著出路。

這下,孤使得等待新个聲音,

一日,又一日,嚴肅忍耐等待下去。

每每朗讀杜潘芳格詩作,從日語翻作中文,我再翻作客語版,更能體會跨越語言一代的辛酸,他們在等待自己的聲音歷程裡,著實是世紀的吶喊。也想到出生於北非的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92年演講,並在1996年出版《他者的單語主義》(Le monolinguisme de l’autre),提到許多弔詭現象,我們只說一種語言,而那語言不是我的。這對於許多只能說殖民國語言,而不能說母語的人來說,直指人權的困境。生活的現實,其實是複語狀態,而語言一旦淪為政治操作,我們也就失去了文化。在書中更提到,我們像燙平衣服縐褶一樣,面對自己的不合標準語言的母語口音,這樣的記憶對我們的長輩們來說是深刻的。

四、五年級戰後的世代,還有點母語的基礎,並能成熟操作中文、使用大量的外來語,七年級之後,陌生了自身的母語,優勢的中文和外語能力,取代了祖先的語言。語言是政治,從來都是,客家母語運動至今,已是三十三個年頭,雖說政府已訂定《國家語言法》,狀況是改善,但是在現實中,母語是否真能起死回生呢?我直白地說,感覺萬事俱備,卻在進階的行動上陷入僵局。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讓我體認無常,家鄉驟變會說母語的人更少了吧?意識到開始搶時間,在學者專家召領下編教材,個人寫了全客語的小論文,也啟動大量書寫母語詩。有幸參與許多會議,見識了專家學者們討論用字的熱誠,雖然有些歧異,最後還是在共識下,編出教育部版本,當然意見仍不時持續糾結討論,至今仍是。就我寫作者來說,尤其所使用的東勢大埔腔,因為使用的人數少,徐登志老師採集到用字頗費心思,她堅毅的態度令人佩服。當年徹夜參與課本編寫,奔波於國語文競賽評審,到各學校的輔導講座,分享客語詩的創作等等,卻仍覺得這條路的窒礙甚多。以下純粹是現象的觀察,應該說大家都知道,但問題牽扯太多,令人感到困惑,難道我們就這樣擱置成為樣板風景,直到成為塵埃嗎?表面上政策面的支持系統建立,然而事實卻是假象充斥:

一、本土語言競賽以背誦替代了生活實踐,比賽就是一場有備而來的演出,師生都在假象中拉扯。從學校到全國賽,一場又一場的表演,正面是這樣的大拜拜盛況,的確也獲得部分的家長支持,然生活語言卻仍是青黃不接。

二、當課本和讀本持續編輯和創作,大家投注相當多的心力,然而那些事僅是學校裡的話題和回憶,在生活中誰去看客家用語?就客家電視台也未有實質運用,客委會和教育部版本都備齊,當然論文和公文也沒有應用,所以到達普及化還是有相當要努力的空間。

三、語言聽說讀寫需要有時間培育,說與聽如何鼓勵在生活中使用,而讀與寫做為文化的紀錄延伸更是根本,如何不脫鉤,都是迫切要面對的問題,話說到此,電腦用字還是有許多待解決的困境。

關於客語推廣的現象觀察,以上是個人的拙見。面對現象的沉痾,我們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面對,我想需要匯聚更大的民間研究和學術能量討論並立定目標逐一處理,才能更向前一步,即使是小小一步,但比起常常自我感覺良好,勇敢前進才是真客家精神。

話說這些年分布各地的多元腔調的薪傳師,辛苦付出培育不少說客語的人,家庭與社區的語言復育,透過商家有更積極的振興方案,客委會的確也大力推動,在聽與說上應或有成效,而讀寫才能以客語立言,那麼用字和電腦使用的方便性,更應該有所突破,這條路才是可長可久。至今,我已不想為文去談過去的各種對語言霸凌的恩怨情仇。客語成為國家語言,是做為人權之一,現在我們在此自尊中如何自我看重,看未來文化和語言的穿越,我們能留下些什麼?珍惜傳統再創新價值,每個人都自帶文化體自帶衝突,通過個人主客觀取得和諧,投射在生活中的樣態,就是你的氣場。擁有母語的人是幸福的,想想那些被剝奪語言的部族,最後都面臨文化的滅絕。或許有人說世界的現實就是這樣,即使我們用盡方法保存,只要有個世紀的戰亂,不也是如此消亡,誠如每天都在失去不是嗎?那麼,我們是不是什麼都不做?有時我也質疑人性質疑所有的努力,人類的文明是反覆的野蠻,容我還保有一份信念,相信未來,即使AI時代,母語仍有存在的價值,即使是最後唯一使用的人,都必須有這樣堅持的氣勢。

數位科技以奈米晶片,台積電引領台灣矚目國際,時代不同了,世界也大不同了。半導體鏈的理解,結構精密之外更充滿了無限想像。而文化的形塑也隨著生活形態改變而改變,文化的載體也該要更豐富,傳播方式跟著有新的進程。著眼客家文化與文學的造形,不也應該興起形式和內容的衍繹更新?傳統和創新正在無縫接軌中。關鍵時期的關鍵行動,是現在我們要思考議題的深度。語言推廣聽說讀寫的扎根,要玩真的,讓母語文學貼近生活,表達現代性之外,介入當代論述更是必要的出席。許多人會說聽不懂看不懂,那麼我想問在非英語系的國家,多數人學英文的驅力就是想現代化,進步的高尚的,有心透過各種數位學習,好能聽說讀寫流利。試問當客語成為國家語言之一,我們有這樣的魄力有相關資源可以學習,有強大的上進心完成這樣的意願嗎?許多事我們得捫心自問,是否荒誤太久,是否在表面成果陶醉以致未能有更高階的進展?

教材編寫和教案一直都是進行式,學校教師和社區的語言薪傳師也都有團隊,如何結合推廣客語友善的商家,客家電視台和所有公務視聽環境卻未見客語的書寫播出使用模式,請問學校教的用語在現實中未見文字呈現,這樣的半套是否讓效果打折,這一直是我常常在想的問題,聽說讀寫一如強勢語言擁有視聽的空間,這就是語言能持續使用的進階版。多元語言的社會,翻譯就更顯得重要了,尤其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依我在FB多次PO客語詩,未經翻譯也有不少非客語族群看懂七、八分,如同我們學習英文一樣,有時會前後文看意會,有些用語較難時,會有人留言發問,我再提供恰當的翻譯。這就讓我覺得有意願是最重要的,如何營造可運用環境,刺激學習意願,這是必要的。而多語言的學習狀態是台灣現況,同時這也是進行式累積文化資產。所以開發聽說讀寫的語言學習途徑,國家相關部會資源,是否可以有更積極的政策,開拓更多的語言使用空間。

如果可以彼此讓路,我們都能有空間繼續多元性的社會與生態環境,這也是我寫〈讓路〉這首詩的意涵了。

讓路(客語版)

讓一條路分河壩

讓一條路分魚泅

讓一條路分鷂婆飛

讓一條路分石虎行

讓路啊

讓出一條路

讓一條路分青山好迴

讓一條路分我等來去

可比使得

再讓一條路分雲影

再讓一條路分日頭花

乜讓分語言有一條路尋轉自家

讓路(華語版)

讓一條路給河流

讓一條路給魚游

讓一條路給老鷹飛

讓一條路給石虎走

讓路啊

讓出一條路

讓一條路給青山迴轉

讓一條路給我們來去

如果可以

再讓一條路給雲影

再讓一條路給陽光

也讓語言有一條路找回自己

進階版的客語聽說讀寫,豐富了台灣文化底蘊。語言的複數性多元交流,需要更多的尊重與理解,這未來的理想值得努力,期待我們共同分享學習。●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