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說故事時間到囉〉走讀古道 走讀自然

2021/03/27 05:30

(圖片出處/《樹上的魚:Lokot鳥巢蕨》林務局出版、種籽設計圖像創作)

文/黃文綺

年後,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參加了屏東到台東「走讀阿塱壹古道」的短旅行,報名後搜尋相關資料,才了解這古道需要走5小時約10公里的路程,其中還包括幾處特殊地形,跳浪、陡坡、礫灘等挑戰性較高的路段。

對於自己的體能實在沒信心,但網路上對這台灣唯一濱海古道的描述,用「此生必走」來形容,於是我開始行前每日走路,做了心理調適,終於在元宵當天踏上走讀之旅。

那幾處特殊地形帶來的挑戰果真不小,其中衝擊最大的是因當天遇到農曆十五滿月漲潮,被大浪襲擊,僅只幾步路之距,卻只能踩在被海水淹沒的岩石上,背對大海,雙手攀附大石頭,一步一步慢慢走。而每一步才跨出,就得迎接、等待接連打上的幾個大浪,浪退去才能再跨一步,一波波海浪襲來,除了全身濕透,那當下還感覺萬分驚險,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歷程,除非親身經歷方能體會。

但是回顧古道走讀,對於我們所處的島和土地之美,我充滿了感動和驚歎,更深刻體會與大自然和土地的親近,也是和人的連結。如同一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不論如何跨越世代,科技再如何創新,始終源於人,而代代延續的生命,與土地和大環境是緊密依存的。

〈親近大自然〉陪伴孩子 透過故事和實地探訪

孩子年幼時需要有安全穩定的依附,一如人類與自然界和土地的依附關係是相通的,《樹上的魚:Lokot鳥巢蕨》是林務局與阿美族作家桂春‧米雅合作的繪本,故事描述原本生在海裡的魚Lokot,因為長得太不像魚,成為海裡魚類欺侮的對象,幸而有好朋友保護。直到有一天牠決定要自己找到合適的生存環境,聽從老鷹的建議,離開了海洋走入山林中,最後依附在一棵茄苳樹上,同時成為提供老鷹育兒的鳥巢,也是蕨類山蘇的由來。

古道旅程提醒著,引領孩子從小親近大自然,參與環境守護的重要性,不禁想到繪本《西雅圖酋長的宣言》裡,那起始的大哉問「你們怎麼能買賣天空?怎麼能擁有風和雨?」從美國的印第安人,再連結到台灣的原住民,記得我的孩子年幼時,常帶著他們行走台灣,有一回在阿里山達娜伊谷山美部落,看到鄒族如何守護山谷,讓溪流恢復清澈,鯝魚再度悠游,在溪中閃耀著銀色光芒,親身沐浴其中的感受,在此刻都清晰如昨,孩子早已成年遠行,但是常看到他們在異鄉的圖文分享,明白他們早年的依附關係是足夠的。

〈守護大自然〉愛 就從海與森林開始

台灣的宜蘭花東地區,從每年四月到十月都是海上賞鯨豚季節,有回從馬祖搭船返台,清晨時分,大夥兒不畏風浪齊集甲板上,為的就是等待海上鯨豚出現的片刻。

憶起當年第一次翻閱《聽那鯨魚在唱歌》繪本,小女孩莉莉清晨拋出一朵小黃花送給鯨魚當禮物,只為奶奶告訴她,如果妳真心送禮物給鯨魚,牠也會回報妳。那天深夜,莉莉聽到海上傳來鯨魚的歌聲,彷彿在呼喚她的名字,然後她果真看到在月光照耀,光芒閃爍的海面上,鯨魚圍繞著小黃花在飛舞著,讀到那裡,我和孩子都為之屏息,書頁上的鯨魚和花幾乎躍出。

生長在被稱為福爾摩沙的美麗海島台灣,有機會更親近和了解海洋與山林。繪本《森林和海的相遇》,透過一個小男孩從沙灘上走入雨林中,獨自探索隱藏其中已消失的物種和稀有動物們,作者運用多元媒材立體拼貼方式,呈現迷人的森林和物種。故事結尾小男孩走出森林問了一句「等我們下次再來時,這個森林還在嗎?」彷彿也在問所有的大人,當大自然環境被我們忽略和破壞,無法再提供物種生存時,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延續生存?愛,就從說個海與森林的故事給孩子聽來改變吧!(作者為資深故事媽媽)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