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神祕花園】〈婚姻幸福學〉怨偶鬧離婚 孩子夾縫求生

2021/03/21 05:30

圖/喬安娜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

來自單親家庭的22歲女歌手墜樓輕生事件,令許多人不勝唏噓。事發之後女歌手的姑姑試圖將焦點轉向母親,向媒體指控「從小母親不要她」,她的阿姨則出面澄清其母是因不堪其父多次家暴和外遇才會離婚,並指控男方家一直在抹黑母親,讓母親很難有機會親近女兒或為自己的離開作解釋。透過新聞報導已可感受到女歌手夾在兩邊的辛苦,加上家中還有其他手足也需要父愛的照拂,內心更是有苦難言,許多心理需求也難以被滿足。本文就要來談談離婚家庭子女常承受的精神壓力,以及已離婚或正考慮離婚的父母如何協助子女減少降低心理負荷。

不斷衝突冷戰 將孩子拉進戰場

孩子若從雙親變單親,會面臨許多被迫承受的內外壓力。許多夫妻在離婚前便已爭吵不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或在忙別的事不會注意到父母之間激烈的爭執,其實孩子早已觀察到父母相處上的不對勁。持續的衝突或冷戰,常使他們憂慮,不知家裡何時又要開戰、父母會不會分開……,父母因為衝突多,在情緒耗竭的狀態下,也無法敏於回應子女的需求。

當夫妻處在高壓力的情緒下,常會不由自主地將孩子拉進來,以此來減緩個人的緊張和焦慮,或是希望藉由孩子來恢復家庭的穩定,但卻可能因此讓孩子過於涉入父母的婚姻問題,而變成複雜的親子三角關係,藉由孩子彌補在婚姻中的情感空缺,讓孩子變成爸爸或媽媽的情緒配偶,甚至把仇恨投射在孩子身上,比如說:「走路不要像你那沒出息的爸爸」、「你怎麼跟你媽媽一樣,喜歡拖拖拉拉,又愛看無聊的八卦節目」等等。

依親子女被迫選邊站 長期壓抑報喜不報憂

除了在雙親之間像夾心餅乾,子女也常捲入與兩邊親友的三角關係,尤其離婚之後,子女與依親父母之間因較緊密,情緒也易混淆在一起,如果依親的一方狀況不好,沮喪、無助、擔憂等壓力會不時襲來。單親子女不僅要適應家庭生活型態和親子關係的變動、選邊站的痛苦,還不時要面對周圍人際的詢問或親友對父/母的評論,一旦較偏向哪一邊,往往也會對另一方產生罪惡感或愧疚,這些對當事人來說都是沉重的心理負擔,不知不覺被迫跨越原本的角色和界線,擔負過多父母的責任,或替代父母承接婚姻衝突的焦慮,無法做自己。

為了避開害怕、悲傷、焦慮、煩悶和不安全感,有時會以暴飲暴食或沉迷電玩等行為來麻痺自己、切斷情緒的連結,或是藉由與依親父母的過度黏密、逃學或言行暴力等方式,間接表達內在強烈的痛苦和說不清的愁煩;也有不少離婚家庭子女為了不讓依親的父或母擔心,從小學會報喜不報憂,當個善解人意又獨立的小大人,如果長期過於壓抑、無人可說,常會嚴重影響健康而引發身心疾病。

離婚原因過程說清楚 循序漸進讓孩子適應

離婚家庭子女的適應狀況會因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向孩子描述離婚相關事情的方式,後續的生活如何安排,以及親子互動好壞而有所不同。所以,若真已身心俱疲非離不可,「處理的過程」是重要的關鍵。最好給孩子一個「逐步適應」、「循序漸進」的緩衝,讓孩子慢慢接受爸爸媽媽要分開的事實,且不會因為父母不再是夫妻而減少對孩子的愛。

即使父母有一方犯了明顯的錯誤,如果沒有對子女人身安全上的顧慮,最好不要因為父母之間的愛恨憤怨而禁止另一方的探視。生活安排儘可能讓孩子的變動性降到最低,處理過程也儘量減緩對孩子造成的壓力;讓他們能從中真實感受到「父母離婚不是孩子的錯」,降低讓孩子有「夾在中間」的困擾,或好像背叛了哪一方而感到自責,較能降低這個重大壓力事件對子女的自我認同和身心健康的衝擊。

(寫信給張璇:leohome1971@yahoo.com.tw)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