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死者的孩子》 探尋原住民身分記憶

2021/02/24 05:30

圖像小說《MAPAY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講述關於偕志語的原鄉身世與記憶。(慢工文化/提供)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由新人畫家偕志語創作的圖像式小說《MAPAY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以其私密的家族記憶為題,歷時3年創作,回顧父親與故鄉,同時尋找都市原住民的認同,偕志語表示,此書並非刻意強調他的族群身分,而是企圖勾起每個人都有的返鄉心境。

偕志語生於1989年,父親是擁有阿美與噶瑪蘭族血緣的原住民,母親則是漢人,是一位成長在台北三重的都市原住民,畢業於台灣大學戲劇系,曾從事劇場燈光、電影美術等工作,2020年末回到花蓮豐濱鄉的小學擔任行政助理。大學畢業後在故鄉服兵役,對他來說,當兵是一輩子難忘的一年,從台北開車到花蓮,沿途觀賞著豐濱鄉景色,萌生創作構想。

偕志語表示,父親離世後,自己成為祖母口中的「死者的孩子」(mapatayay no wawa),由於對父親了解甚少,只知道父親曾近10年沒有回家,對他來說,父親是神祕且陌生的存在,即便從小就因深邃的五官被指認為原住民,但他與父親的原生文化卻相當脫節,也缺乏認同。

某次過年拜訪親戚時,偕志語偶然看見一棟廢棄房子,牆上掛著3幅肖像照片,和一個浮雕的耶穌十字架,在那當下,他想起作家陳映真小說《故鄉》中所說的:「我不要回家,我沒有家呀!」因此他更積極地想去探索家族,以及豐濱這塊土地的故事,並探尋關於父親的謎團。

偕志語嘗試用繪圖與文字表達他在家鄉的所見所聞與記憶,包含父親留下的軍旅日記、一場為父親帶來心臟病的童年高燒、佛教信仰與家族基督教信仰的衝突、父輩部落青年的勞力輸出、家鄉景色等,偕志語表示,此書除了回憶父親,也是一個對豐濱鄉的階段性紀錄。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