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神祕花園】〈牛年話牛神〉台灣牛 護佑豐收年

2021/02/15 05:30

圖/喔夫喔夫

文‧攝影/黃健庭

牛將軍廟中奉祀的水牛和牛郎童子。

台灣在農業社會的時代,牛與人的關係親密,田間可見水牛在農夫的吆喝下,奮力地拉動犁耙耕田;而鄉間小路上也常常看到黃牛拖著滿車的稻穀或甘蔗,嘴巴掛著白涎不停地嚼動;牧童在炎夏的午後,帶著水牛來到低窪的水坑中,一邊潑水幫水牛降溫,一邊和玩伴嬉戲,彼時真是台灣人和台灣牛和諧共處的美好年代。

牛圖經以輪迴果報勸戒世人不要隨意虐待牛隻。

台灣本無牛 牛從何處來

牛並非台灣的原生動物,至於何時才有牛隻的引入,有一說是在明末時福建飢荒,由鄭芝龍招募漳泉移民來台,並運送牛隻協助墾荒。但實際上一直要到荷蘭時期,才能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文獻中發現由澎湖轉運牛隻來台的紀錄,這些牛以黃牛為主,在當時應該多半是作為耕牛使用。清朝時期由於中國來台的移民日益增加,台灣西部平原也開始建設水利設施進行水田種植,水牛開始被大量引進,因為水牛皮粗肉厚,汗腺並不發達,在水田工作時能隨時潑水浸水降溫,而且牠的腿短蹄大,氣力又比黃牛大,因此便成為農夫耕作的最佳夥伴。

善哉牛圖經 友善動物開先河

雖然台灣並沒有像印度那樣,將白色的瘤牛視為聖牛崇拜,但由於台灣民間信仰在許多觀念上普遍受到佛教、道教的影響,善待耕牛成為早期農業社會的重要規律。佛教因為起源於印度,教律中對於殺害牛隻視為殺生大惡,例如清末民初刊行的善書《放生殺生現報錄》中,便記載著多達數十餘則殺牛、食牛後的惡報。而道教中太上老君以青牛為坐騎,再加上多數的牛都是勤勞終生,耕作不綴,是最善良而有利於人的動物,因此與狗肉、烏魚、鴻雁等共同列為「四不食」的飲食禁忌。

台灣在清朝時,民間便已流行勸戒世人勿食牛犬的牛圖經,牛圖經自「勸人聽我說因由,世間最苦是耕牛……」起始,至「……人從是處行方便,無量陰功萬古流。」為止,以7字為一段,全文共308個字,這些文字從牛頭開始,勾勒出一頭牛和赤腳農夫在田裡工作的形象,全文結束在農夫手中的牛捽仔(趕牛鞭)。內容將牛春夏秋冬全年無休,勤奮辛勞換得主人全家溫飽,但老來卻被當成菜牛,剝皮拆骨取肉,境遇何等悽慘,勸戒世人要相信輪迴果報,不要隨意鞭打牛隻和食用牛肉。

嘉義水牛厝 敬拜牛將軍

水牛厝位於嘉義縣太保市,有兩間台灣唯二奉祀水牛和牛郎童子的牛將軍廟。傳聞明鄭時期葉覲美率領族人來此屯田墾荒,當時攜來八頭水牛,因為土地廣闊,八頭水牛陸續過勞而死,當地人便將這些水牛埋葬在聚落南邊的大埤旁,但是後來屢顯靈異,牧童在池塘放牧水牛時經常發現多出幾隻水牛,上岸時又會不見,從此農作年年豐收,鄉民感念牛神護佑,便建一小廟奉祀。

民國六十年代蔣經國來此巡視,指示嘉義縣政府在此興建農村文物公園,牛將軍廟便遷入其中,但因屬公共造產縣府禁止鄉民祭拜和收取油香,因此當地的五聖恩主宮廟在整建時,就在廟旁牛將軍廟原址上另行翻修新廟,沿用舊名稱「慧明牛將軍廟」,供人祭拜,形成水牛厝庄內有兩間牛將軍廟的奇特景觀。

(民俗說法僅供參考。)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