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神祕花園】〈婚姻幸福學〉他的疏離冷漠 其實是一種假象

2021/01/17 05:30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

對有些人來說,處理人際爭端的唯一方式就是疏離、冷漠,或是斷絕關係。當衝突發展到一個程度令他們感到難以忍受時,很可能就會斷開連結,或是在情感和精神上貌合神離,也許是換個新話題、藉由滑手機停止交談,或是不說話、簡訊已讀不回,甚至消失神隱。即使一直住在同一個房子裡共同生活,表面上看起來一切都配合、順從,但是在情感和精神上,可能早已與另一半同床異夢。

在婚姻關係中,「一追一逃(追討者─距離者)」的怨偶模式很常見;「追逐者」總是不斷抱怨缺乏連結,而「距離者」則儘可能迴避連結,不斷逃開或防衛。選擇在關係中當個「距離者」,有時是因為感到自己在婚姻中十分無力,認為自己的配偶掌握了家中所有的權力,與這樣一個強勢配偶一起生活,很難保有自己的個性、沒辦法做自己,因此開始孤立自我,表現出一副不需要別人陪伴的樣子,往往看起來十分獨立,其實是一種假象。因為當他們真正想與人靠近時,會感到非常缺乏安全感。雖然「追逐者」和「距離者」看起來有很大的差異,其實對於親密關係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也都非常容易焦慮,只是「距離者」習慣以距離感來保持人際關係的平衡。

【幸福處方籤】釐清慣性疏離的源頭 練習表達保持良性溝通

「距離者」多半認為自己選擇「疏離」的舉動利大於弊,至少意見不合時可以減少紛爭,但其實長期的情感疏離所製造的焦慮,往往遠大於所減輕的焦慮,不僅可能激怒對方、觸發情緒化反應,也常使互動變得表面,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因為忽視問題的存在累積更多負面情緒。

如果在婚姻關係中你已變成了「距離者」,但願意做些改變,可能要先看清造成自己「慣性疏離」的焦慮根源是甚麼?是不是依循了原生家庭中的親子經驗?或是複製了父母處理衝突的模式?除此之外,也可以想一想:當面對比較情緒化、予取予求、霸道強勢的同事或友人時,是不是也都會很想逃開或迴避?

害怕因關係太緊密而不被尊重、失去自我,不一定要選擇疏離或築牆的方式。即使面對關係壓力時所出現的疏離反應已是一種習慣性的人際模式,還是可以試著在焦慮、壓力情境中保持冷靜,不隨伴侶的情緒起舞。伴侶關係是對等的,不需要一煩就逃,不刻意討好、屈從,也不放棄溝通,這樣的過程雖有一定的難度,但更多留意自己面對情緒壓力時的反應模式,並持續練習由「迴避衝突」走向多一點有意義的表達和連結,轉得太緊的關係螺絲才可能漸漸有些鬆動。

(寫信給張璇:leohome1971@yahoo.com.tw)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