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plus】〈田舍生活〉人際關係 有關係

2020/10/26 05:30

圖/王孟婷

文/王孟婷

年輕時也煩惱過人際關係,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在日本,都為與人溝通而心煩,如今變成歐巴桑的我,經歷了兩次當外國人的生活經歷,一次在法國求學,及現在住日本,發現不管身在何處的人際煩惱都差不多。

雖然每個人都不喜歡被人貼標籤,但有人際關係就一定會產生這件事,稍微分類一下性格,談論時比較好對人描述,但標籤與事實的距離仍然很遠。

一般來說,台灣人對日本人的既定印象是有禮貌、慢熟、不太好客、做事仔細,與其說是文化差異,更精確的是思考邏輯不太一樣。常聽說的例子:表面上笑容可掬,但是要產生真正交流總有一面牆;說了有空常聯絡、有空再來,真的去拜訪卻顯得很淡漠……

這次用自己長住當地鄉下的經驗分享其中邏輯,我想大家若能知道其中理性的元素,就幾乎不會介意人際關係細節。

〈在地觀察1〉有禮 為了有助效率

人與人之間基礎尊重,一切跟時間與金錢分界距離有關係。日本社會有一種時間與金錢都要分清楚的觀念,自己不占別人便宜,也包含不占用他人時間,所以一切都保持理性運作的方向。待人有禮貌也包含在內(伸手不打笑面人,處理事情較順暢)、外出用餐各付各的、收禮會答謝再回禮、伴手禮太高價會造成對方困擾……

我住在日本鄉下,同時認識家庭主婦與職業婦女,家庭主婦時間運用較自由,於是聊天時間較長,而且更經常見到面,職業婦女時間運用較緊迫,通常談話最長30分鐘內結束。鄉下最常互送的伴手禮是自家種的蔬果、花、自製料理、職場社交產生的禮盒,我從台灣返日就送台灣調味料,一旦有人破壞某種默契,才會發生不愉快。

在日本社會無論如何皆維持基本禮貌,基本上不會出現重大不愉快事件,我常會被台灣人問道:「那種表面上很禮貌,不會覺得很虛假嗎?」

還真的不會,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維持禮節,自己自然而然會以同等親切回覆(條件反射),後來習慣成自然,且禮貌真的會讓日常行事效率提高,日本的禮節文化有助於提升社會效率。

〈在地觀察2〉讀空氣 也有人不擅長

常常在媒體上看到日本「讀空氣」的文化,也就是看氣氛讓事情進展到哪裡才剛好,感覺很高深莫測。實際上日本人也有不小心說錯話的時候,所以除了職場之外,平時不至於得壓抑自己。

一日,友人A慣性地講了老公壞話,已婚婦女都理解只是一種習慣性的話題,友人B回答:「其實想要過得較自由,只要有個人收入就能解決這些不滿,妳有時間種花,不如去工作。」事後,友人A相當不開心,感覺不被尊重,雙方互有不滿一陣子,是誰真正不會讀空氣呢?

不過,此事很快就煙消雲散了,大家仍保持著正常聯繫,事情不會造成惡果,莫過於無金錢、時間糾紛,自然就不可能有壞結果。不占別人便宜、不占用他人時間,金錢分清楚,自身問心無愧,事情會自然大化小,也比較不會失去人生重要的朋友,聽來很基礎,但大多數人都有自覺,是日本的社交氛圍。

這個場景大家必定很熟悉,因為在台灣,人人也會面臨一模一樣的事,與文化差異扯不上關係,聽友人抱怨,選擇她想要的反應還是提出解決方案呢?抑或說出真心話,讓她停止重複抱怨?如果運用客套話對待朋友,對方也是會察覺而感到虛假。

真正的理性層面相當單純,每個人想過哪種生活,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都是他的自由,某人想要發表意見,更是他的言論自由,但是後果如何也要自行承擔,而且幾乎無法預測對方反應。因此人生旅途上遇到針對事實提出良言之人,也得雙方皆能明辨真實才能維持長期往來,默契也由此而來,極難運用語言說明,沒有默契便不去強求。

圖/王孟婷

〈在地觀察3〉溫度差 個人感受不同

媒體也發明過「溫度差」一詞,簡單來說就是雙方互相感受到的溫度不一樣,例如有人需要每日跟好友聯繫,有人則是一個月甚至一年一次就夠了,衍生到雙方認定好友的時間點或方式都有差異,這樣的兩個人如果正好有機會交流,就會發現溫度差很大。

開頭提到時間與金錢的分界,如果你感到對方淡漠,大多數原因在於此人目前時間不夠用,例如正在工作、身體微恙、家裡有雜事,更多時候是以上三種同時發生,於是無法有時間建立人際關係。大多數的成年人都是雜事纏身,於是當你優閒興致勃勃之際,對方有事必須思考,就不會有機會建立人際關係了,能找到時間區塊差不多的族群,同溫層就形成,例如退休人士會重新開始與友人建立頻繁的往來。

〈在地觀察4〉不探別人隱私 未必都不會

台灣人愛問的薪水、買房子多少錢、幾歲……個人的理解是:這些事日本人覺得網路上就查得到、幾歲有啥重要(並不是要談戀愛),這些提問事不關己,所以真的極少會問。

但真的完全不問嗎?答案是沒這回事,我自己就被複數以上日本人問過這些事情,我也反問過為什麼可以問這個,他們的回答是:「感覺妳不會在乎,而且不能回答就會拒絕,就直接問了。」(我實際上也被貼標籤「素直」,中文就是直接、坦率之意,不全然是好的,當然也被批評過。)

日本人不似想像中所有人都很拘謹,現實生活中我有相處過不在乎旁人的類型,但相對的就要承擔待人處事不方便的後果,有人抱持寧可辦事不便,也要展現自我性情的人生哲學。

〈在地觀察5〉仔細聆聽 值得學習

日本大多數的人都會仔細聽完對方的解說,基礎的禮節也融合在生活習慣,就算是性格偏向自由放飛的日本人,也還是有基本禮儀。

排除職場的高時間壓迫之下,以我經歷的鄉下都是平實而愉快的,認識的長輩在外甚少提出武斷的評論,類似台灣那般熱情對人出意見情況不多見,且很難引發共鳴。從日常用語中能體會出日本人盡量不過度自我展現的態度,例如到訪我住處的人會仔細看牆上圖畫,並提出針對作品的問題,不經意表達出對地點的尊重;台灣人更多是提問畫圖是否能餬口,同樣是想表達關心,但發展出的話題方向不同,日本人會這樣輕輕地隱藏自我過度表達的言論。

無論是台灣或是日本,真的無法評斷哪種的待人處事方式比較好,每個地方都是由很多歷史與經驗累積出當前行事風格,所以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讓人滿意的方式通行,人的思想總是隨時變動,何來人人滿意的境界呢?

〈作者小檔案〉

插畫家、繪本作家,現居日本九州的大分縣鄉間,作品散見於報章雜誌、圖文繪本、文學封面。個人著作《我最想做的事》、《淚光閃閃的巴黎》……等書。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