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陳麗貴/ 我的「台灣人三部曲」終篇 - 《曹院士的隱藏文本》

2020/10/07 05:30

曹永和攝於台大總圖前。(簡扶育攝)

◎陳麗貴

曹永和、妻子張若華和三個兒子。 (中研院/提供)

完成曹永和紀錄片《曹院士的隱藏文本》,等於完成了我個人的「台灣人三部曲」終篇;前兩篇分別是李登輝的傳記《台灣民主化之路》(2006),與史明的生命故事《革命進行式》(2015)。能夠有機會為這三位台灣典範人物以影像立傳,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1953年曹永和擔任台大圖書館基層館員。 (中研院/提供)

史明、曹永和與李登輝三人都出生於日本大正年代,彼此年歲接近,擁有共同的時代特質;他們都深受大正教養主義影響,都非常博聞強記,都是典型的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也都各自秉承了自己的天命。

1978年「熱蘭遮城計畫」研究小組成員,左起包樂史、M. E. Van Opstall、曹永和。 (中研院/提供)

早年三個人的生命互有交集:史明與曹永和是士林鄰居,弟弟又與曹永和同學,所以彼此從年輕時代就熟識。史明自中國返台、亡命日本之前,經常前往台大圖書館閱讀台灣史籍,也經常透過曹永和借書。曹永和太太張花子與李登輝夫人曾文惠是中學時期形影不離的手帕交,李登輝新婚不久,擔任台大農經系助教時,夫妻曾一度借住曹永和家。

曹永和與學生,左起詹素娟、曹永和、張隆志、鍾淑敏。(簡扶育攝)

然而,這三位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台灣菁英,在國民政府統治之後,卻各自走向不同的命運;或者說,面對時代的滔天巨浪,他們為自己的命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五○年代,史明行刺蔣介石失敗後,流亡日本半世紀,在日本完成《台灣人四百年史》,並不斷向台灣輸入武裝革命與民主啟蒙;晚年返台之後,仍孜孜矻矻組織大眾,推動台獨運動,成為台灣年輕人心目中的傳奇英雄。七○年代,接受過蔣經國思想考核的李登輝開始步入政壇,從政務委員、台北市長到台灣省主席,並於蔣經國過世後繼任總統;就任之後借力使力推動九○年代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完成台灣民主轉型的寧靜革命,並當選首任台灣民選總統,爾後被台派人士尊為台灣之父,或民主先生。

而曹永和呢?

1947年3月,在二二八事件後的肅殺恐怖氛圍中,二十七歲的曹永和,穿越荷槍實彈的軍人,走進台大校門,成為台大圖書館的基層館員。有一天,在整理圖書的過程,他不經意發現了日本學者從荷蘭攜回的《熱蘭遮城日誌》手抄稿與照片;從此,他自學古荷蘭文,並一頭栽入荷蘭時代台灣史的研究。他將研究論文寄給日本學者岩生成一,岩生教授閱讀之後大為驚豔,進而提攜、引領他晉身國際史學研究領域。

曹永和在台大圖書館黑書庫與《熱蘭遮城日誌》的邂逅,不只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台灣史學的命運,台灣史從此開始面向海洋,航向世界,而不再只是中國歷史的邊陲或附庸。

1984年,曹永和從圖書館退休之後,開始任教台大歷史系;二十六年的教學生涯,他為台灣培育出一整世代的台灣史學者。1998年,他當選中研院院士,成為台灣本土誕生的唯一自學院士;2002年,獲荷蘭女皇頒授皇家勳章;2012年獲得日本天皇頒贈旭日中綬章,他躍登學術頂峰,得到歷史學者的最高榮耀。

是的,曹永和是一個安安靜靜、不曾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的歷史學者;他年輕時經歷二二八事件,經歷「士林協志會」好友郭秀琮被殺,成年後目睹兒子同學的父親彭明敏被逮捕,親眼見到圖書館不斷有書籍遭到查禁……他曾經選擇明哲保身,但是,白色恐怖的烙印不曾從他的生命淡出,他用一生的認真與篤實,溫柔與安靜,回應歷史曾經的粗暴。

1990年,曹永和參考法國年鑑學派的觀點,發表〈台灣島史〉。他認為:「歷史是由『人、時間、空間』三個因素互動、交織形成的。有各種人物,在歷史舞台上輪番扮演;於不同年代,歷史不斷呈現階段性的變化;空間的特性,更對一地人群與外界的接觸程度,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台灣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從史前時代起,便有許多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在其中活動,他們所創造的歷史,都是這個島的歷史。」

「台灣島史」史觀,對90年代之後的台灣史學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2016年夏天,我們前往荷蘭追尋曹永和的生命足跡。在車流如織的海牙檔案館前,在曹永和客居的萊頓小城,在風車古堡、船帆搖曳、波光幻影如印象派畫作的情境中,我不斷地思索:是什麼樣的人文、地理、時空背景,催生了「台灣島史」的萌芽?是否必須面對最初的殖民母國,踏上其土地,呼吸其空氣,才能激發一個史學者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歷史舞台」的想像?

吳叡人教授認為:「〈台灣島史〉是一個從來沒有參與過任何政治活動的歷史學家,對他的故鄉台灣所寫的情書,某種程度上把他自己一生的史學概念化,然後給它一個定義就是叫『台灣島史』,那可以說是一種沒有民族之名的民族史。」

有一段花絮我一直想放入影片中,後來卻因為太長而割捨,特藉此補綴:

史明年輕時前曾經向曹永和借了一套書《台灣文化誌》,後來因為逃亡日本,書一直沒有還;愛書的曹永和對此念念不忘。吳叡人老師曾詢問曹永和,要不要我們幫忙老師去向史明討書回來?曹永和回說:「不用了,我已經影印了。不然叫他把正本還我,我把影印本給他。」我們在拍攝影片時特別向史明詢問這件事,歐吉桑說:「這很冤枉喔!我特別將這套書收藏於阿嬤的樟木衣櫃,去東京之後,一直以為已經還了,回台之後,才聽說沒還,可是已經找不到了。哎!借書容易借錢難,還錢容易還書難。」

去年史明與曹永和天上重逢,兩人是否就此「書事」熱烈交換意見?今年七月,李登輝化做千風,三個熱愛讀書的人再度聚首,會產生怎樣的火花?仰望星空,我們有無限想像。●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