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無端受難 買個豬肉竟成叛亂者
潘世賢指出,當時保密局將豬肉帳冊中的購買項目認定為代號。(記者陳昱勳攝)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在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舉辦「圖說鹿窟事件特展—我阿公失蹤的故事」,以白色恐怖受難者潘炳輝孫子潘世賢口述歷史,結合18幅鹿窟村在地藝術家高燈立水彩創作,呈現當事人的遭遇。
1952年,國民黨政府在今新北石碇一帶的鹿窟村發動大規模叛亂鎮壓行動,相當多不知情的鄉民都無端遭受到人權迫害。國防部保密局因找到「台灣人民武裝保衛隊」名冊,認定台北石碇、南港山區交界帶有地下共產黨組織,發動1萬5千多人封鎖石碇鄉鹿窟山區,導致居住於瑞芳鎮、汐止鎮、石碇鄉約400名農民與礦工被捕,大部分被灌水、毆打、倒吊刑求逼供後定罪,鹿窟事件也因受迫害年齡層廣泛與人數眾多,成為白色恐怖初期牽連人數最廣的政治案件,潘炳輝即為其中之一。
「阿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抓去,這個事件對他及父親影響深遠,因此都不太想要談論這件事情。」潘世賢表示,阿公因做工賺的錢不多,跟鹿窟當地人買豬肉時有時會賒帳,而賒帳的人都會簽名畫押,沒想到事件爆發後,保密局竟視買賣帳冊為共產黨組織名單,將帳本中超過50多位村民包含阿公抓起來。
潘世賢表示,阿公先是被抓去新店秀朗橋附近,後來送到綠島關押,前後共8年,回來後不敢跟人接觸,獨自在山上居住,只要有人請他抽菸都會拒絕,「只因擔心對方是否會害他」。潘世賢說,阿公獲得平反後,才隱隱約約知道他被關這麼久,也才慢慢透露遭遇的故事,老一輩的人都會教育他們不要亂講政府的事情,可見當時受害的傷痕之深。
高燈立表示,他透過史料與潘世賢的口述歷史,將記憶中的場景以水彩繪畫出來,包含鹿窟紀念碑、梅花鹿、山區與事件意象圖,出身石碇鄉在地的高燈立也說,自己雖不是受難者後代,但小時候村民總是告誡他,「如果遇到外省人就要趕快跑,不然會被抓去」,深感上一代所留下來的白恐陰影。
人權館館長陳俊宏表示,鹿窟事件為台灣白恐時代最大的政治案件,影響廣泛,許多家人不僅受到傷害,對鹿窟當地發展也受到影響,因此邀請第3代用口述歷史搭配在地畫家用圖文方式呈現,選在南港展出也因其地域關係,讓在地居民共同認識這段過往,將歷史記憶保存下來。展期至11月29日止。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