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兩性異言堂】〈婚姻幸福學〉與姻親過招 我頭好痛

2020/04/12 05:30

圖/桑德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

疫情衝擊全球,許多家庭面臨嚴峻考驗,原本就已坐困圍城的夫妻,脆弱的關係更需要共同小心維護。雙方要克服的難題,可能不僅只是小家庭生活上的變動,與父母聚會活動方式的改變也是新的挑戰。

舉例來說,前陣子連假,因為不能掃墓或多些時間與兒孫相聚,許多長輩對於一些例習不能按照計劃進行的焦慮暴增,也害怕漸漸失去子女的關注,因此可能會忍不住以一些方式「提醒」子女該如何如何,這樣的焦慮情緒流動,不僅對子女或媳婿造成壓力,也可能觸痛許多舊傷口。

姻親相處不只靠溝通 考驗個人精神獨立性

除了外遇、金錢問題或性生活不協調,「姻親問題」也常是導致夫妻離婚的間接因素。它涉及的層面很廣,除了見面相處的頻率和時間長短、孝親費的多寡、子女教養和各種有形無形的生活涉入,都可能讓當事人感到有壓迫感。

許多人將姻親議題視為「溝通的藝術」,但以心理學角度來說,與伴侶或與姻親關係的好壞,核心關鍵可能不在溝通表達技巧,而是個人「精神上的獨立性」是否足夠。

人們選擇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斷絕聯繫或疏離的現象愈來愈常見,無論是父母給得太多或太少,子女都可能刻意搬離得遠遠的,儘量減少見面。我們常以為,只要與家人劃清了界限,就可以擺脫他們的控制,不再受其影響;以為遠離了那個家,或結了婚,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日子就會變快樂,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孤單、痛苦與愁煩就不會再來纏擾。

但其實在原生家庭中沒有解決、處理好的問題,仍會跟隨我們進入伴侶關係。我們無法期待他人對家庭、婚姻的定義和自己一致,但至少可以試著對於這些情緒的流動多一些覺察,並試著以此練習心理獨立,不隨他人的情緒起舞。

與原生家庭感情疏遠 婚後姻親互動狀況多

因為不希望嫁個媽寶或擔心丈夫太孝順與家人太過緊密,不少女性都想找個與父母、家人關係較疏淡,甚至與親友極少來往的伴侶,以免除許多日後的麻煩;如果是女方與娘家父母關係不佳,先生可能也認為這樣很好,嫁過來會以夫家為重、不會沒事就往娘家跑。進入婚姻後才發現,對方不只與他的家人不親,在與自己親友的互動上也出現迴避傾向或強烈的不適應,或是因為習慣了獨立生活而更重視個體性。

這樣的擇偶方向有它的風險;因為對方如果對父母尚有一些未處理的憤怒,認為父母從未滿足自己被理解、接納、認同和尊重等需要,在婚姻關係中更可能是情感上「高需求」和依賴性較強的那一方,對於伴侶的要求和婚姻品質的「想像」也可能超乎預期地高。

一反抗就有罪惡感 負面情緒變壓力

與姻親相處,不適感和壓力常不可避免。許多想爭取多一點「自主性」的人夫人妻,對於反抗對方或姻親的要求可能會被扣上自私、不合群的帽子仍有莫大的壓力。一旦親密伴侶或姻親的要求與個人的自主性有拉扯時,焦慮便會升高;但真正的問題不在他人的期待或想用某些規範來框限我們,而是能不能不被自己內在複雜的不舒服或罪惡感(好像對不起另一半)擊潰。

見過許多工作幹練、無論生活和經濟上都非常獨立的人,情感/精神上卻十分地依賴,易受他人的情緒或話語影響。這與溝通的技巧或口才好壞較無直接關聯,比較大的麻煩在於情緒上的敏感,遇到負面情緒時較難自我緩解,漸漸累積成沉重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知名的課題理論強調,在解決問題之前,要先確定:「這是誰的課題?」我們不能承擔他人的課題,也不能讓別人來解決我們的課題。「更勇於承擔個人責任」和「學習心理上的獨立」,是走向真實伴侶關係的必經之路,可以幫助想婚與嚮往長久伴侶關係的人,在親密與自主性之間更容易找到平衡點。

不論你是想結婚,卻因為「害怕對方的家人」而畏婚的人,或是正深陷婆媳或岳婿關係泥沼渴望早日脫困,都需要更認真面對自己的恐懼與心靈的缺口。

拿捏界線緩和衝突 表達自我不必委屈

與姻親之間的界線拿捏,常反映一個人的人際互動模式。面對喜歡支配的姻親,如果不擅於拒絕,也不喜歡與人有衝突,往往就會選擇儘量迴避。雙方的觀念差異、對彼此有所不滿或難以共處太久也許無法避免,但太過壓抑配合或太拒人於千里之外的作法都較極端,或許折衷一點的方式可以緩和婚姻關係中的人際衝突。

所謂的「精神上更獨立」,是心智與情感的獨立,具體一點來說,就是更有自己的想法、態度與立場,不那麼在意他人的評論。不會只顧及重要他人的期待而忽略、迷失了自己,也不會太過自我或與人過於疏遠。除了比較能守住人際界線,也比較能調節掌握自己的情緒。當親友在言語行為上過於干涉時,能柔和有禮貌地拒絕;遇到不喜歡或不好溝通的人事物,也不會以太過強硬或過於消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要。

如果另一半的家人相處界線較寬鬆,一時之間很難改變伴侶與家人之間的黏密,或因此經常感到焦躁、惱怒、委屈和壓力很大,也許是時候該尋求專業協助,好好面對原生家庭的傷與痛。選擇以疏離或切割的方式處理人際議題,不是你的錯,只是你乏了,累了,也習慣了故作堅強和不知所措。

(寫信給張璇:leohome1971@yahoo.com.tw)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