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老來居所 適得其所

2019/10/27 05:30

圖/swawa.com

老了,自己住還是和子孫住,不管什麼方式,自在、開心才是最重要……

〈隨遇而安〉輪流住 交流感情

文/曾恩堂(台北巿)

爸媽的感情非常好,因此,當爸爸往生的時候,我們非常擔心媽媽的情緒會受不了,便在靈堂當場協議如何安排媽媽的後半段生涯,總不能把她一個人留在老家,怕她沒有人照顧、睹物思人。

我們3兄弟分別居住在台北、板橋和屏東,問媽媽喜歡住哪裡?她說她想在3個地方輪流住,才不會全麻煩一個人。於是,每個月換地方的時候,都是由我們3兄弟親自開車接送或坐大眾運輸工具,這樣一來,她老人家不但可以看到3家的所有孫子,我們3兄弟也可以藉機互相見面,兄弟情誼才不會生疏。

媽媽每到一個兒子的家也不會閒著,用兒子給她的零用錢到附近的菜市場買些蔬果來加菜,或是幫忙換魚缸的水、幫盆栽澆水,或幫忙晾衣服、收衣服等。她為了不讓我們擔心她的心情,總是笑口常開,表現出很開朗的樣子,與兒孫打成一片,談笑風生,媽媽快臨終的時候,從沒有抱怨過一件事。

〈安定就好〉讓長輩自己選 別硬安排

文/蔡志鏗(台北市)

我認為讓長輩自己選擇住宿的處所,那才是最理想的歸宿!

傳統農業社會,長輩年老後,大多輪流到兒子家居住,這兒住一個月,那兒再住一個月,周而復始,遇到不肖兒媳,長輩就像人球一般,被踢來踢去,看了實在教人很不忍心。

從我的阿祖開始,打破鄉里的慣例,只住在一個處所,從不搬動,後來阿嬤也延續這個慣例,大伯父在城裡做生意,阿嬤只是偶爾去看看、玩玩,還是選擇長期住在鄉下的爸爸家。

我有一個弟弟,我住台北市,弟弟住彰化故鄉,媽媽已經86歲了,除了偶爾上台北看看孫子外,媽媽長期住鄉下,不但空氣好,而且左鄰右舍親友眾多,每天都有聊天的對象,又可以自己種菜自己收成,過著如魚得水的生活!

當然,父母由一方照料,必須要有補償措施,可以由另一方按月出錢,或是在分家產時彌補,總之,讓長輩自己選擇居住的地方,才是最棒的安排,千萬不要讓長輩到處流浪,居無定所,像無根的浮萍,對老人家是一種傷痛,不是最好的安排!

圖/swawa.com

〈子女牽就〉不想搬動 就輪流陪住

文/王麗娟(新北市)

公公過世,兒女都想接婆婆一起住,婆婆以每天要幫公公上香為由,不肯離開居住許久的家,大家只好輪流回家陪她住。

每次看到我們一家五口提著大包小包出門,鄰居很羨慕我們不時就去旅行、度假。真的像是度假,婆婆閒不住,屋裡屋外整理得乾乾淨,煮好晚餐等我們回家吃。

一年後,婆婆走出傷痛,她認為自己才60歲,可以料理自己的事,只要有空時多回家走走,不需要每天前往陪伴。

沒想到,77歲那年,婆婆被酒駕者撞進加護病房,腦顱因延遲性出血,動了兩次手術,漫長的醫療後,終於可以回家靜養。為了自在的生活,像以前那樣,她不要離開熟悉的地方,我們和小姑、小叔再度輪流移動。

為了顧及上班、上學,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全家進駐婆婆那兒,早上,我準備好午餐和晚餐先送過去,讓她用電鍋蒸著吃,晚上,忙完家務後,我和外子其中一人會過去陪她住,假日,3個孩子也會輪流前去陪伴,只要一人辛苦,其他家人的作息都不會被打亂,這樣的陪伴、照顧方式其實很不錯。

〈老有所終〉共同信仰 老來一起住

文/荷澤(屏東縣)

講堂除了60坪的平房外,圍繞在四周的是五百餘坪的草地,和各種果樹。這裡是「第二個家」,我們在這兒經營人生第二個落腳處。

60、70歲從職場退下來,我們可以不必依賴子女,也不用擔心雖然有自己房子,卻因為兒女在外無法跟我們同住,而變成獨居老人,病了甚至死了沒人聞問。

開始會有這樣的規劃,是因為同學中有許多「單身貴族」,年歲漸長,縱有兄弟姊妹,但各自成家立業,總無法每一個人都可以依親生活一起。

還好在講堂,我們有相同的信仰,大家理念一致,培養出自利也能利他的觀念。加上領導的導師以身作則的示範,我們的「第二家」已粗具規模,有廚房浴廁,有男眾女眾舍房各一所。

這些硬體建築都靠大家無私奉獻認捐,將來經費若較寬裕,準備再建套房式房間10戶,這樣就能過接納我們門生養老居住短期所需。

真心希望這樣善的循環能紓解台灣老年危機,每一個人或每一個單位應該從各自的領域做起,老有所終應該不是夢想。

〈圓滿結果〉嫂嫂不計較 感謝有她

文/莊賀全(新北市)

大哥在中部故鄉立業,我則遷居台北,年邁的父母親當然不離感情深厚的老家田園,他們近九旬高齡必須醫藥隨身,經濟和照護問題,讓身為北部上班族的我不知所措。

所幸我有一個可敬的佛心嫂嫂,她很體諒我的經濟難處、居家條件的不便,更不忍讓年邁的公婆承受南北奔波之苦,毅然挑起了照護父母親的重任,有她的寬大胸懷和無怨無悔的付出,手足才能融洽無紛爭,父母親安順走完人生路。

照護安置老人家,錢好談,但心力付出的確是一個重大的負擔,就不是那麼好說話了。

工商業的現代,手足往往散居各地,能提供的心力和經濟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因此手足間的紛擾不斷的增生,甚至怒目相向、水火不容,父母親看在眼裡,雖有口不言,但內心的悲切不可言喻。

照護父母經濟和心力是個重擔,如果錙銖必較是很難大家開心兩全其美,唯有體諒包容和不計較得失的付出,才能有圓滿的結果。

〈打破觀念〉住養生村 老人同樂

文/Lily(桃園市)

我覺得有尊嚴的老人應該是做到照顧好自己,不和兒女同住,且不給他們找麻煩,才是真正的「上流」老人。

前幾年看到老人公寓以及養生村,參觀了之後,覺得一群老人家在一起特別快樂。現在長照不只是盛行,而是勢在必行。我認為很多老人之所以「顧」孩子的怨,是因為還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自己的意見為中心,還想要用「同住」來綁架孩子和媳婦。孰不知新世代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在實行這套,基本還是喜歡搬出去成立自己的小家。

所以老來何處是居所呢?與其想找形象上的「屋」,不如同時找找何處是內心真正認同,且適合自己的「家」。

我並不覺得住老人院或送到養生村是不孝的行為,相反地,覺得一個月至少要支付25000~40000的月「住」費,才是孝順的表現,跟兒女說,當媽媽老了不能行走,各種功能都退化而成為負擔之時,你們會很感謝我選擇住在「養生村」的決定!

老有所依不外乎金錢和尊嚴,不做兒女的負擔,我要做自己的主人。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