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活著多好! 死亡卻來召喚 看塩田千春靈魂顫動

2019/09/24 05:30

塩田千春有多件以白、黑或紅色的線編織的作品,不同顏色有不同的視覺象徵。這件紅色的作品,是作於2016年的〈不確定的旅程〉,共使用了280公里長的紅線,覆蓋了整個展間,由框架船交集轉折。塩田千春說,「線變得糾結,交錯,折斷,散開。常常反映我腦中思考的狀態,同時也像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船的意象雖然孤獨,卻也有著前進的概念,只是不知道在這些牽扯不清的線條裡,船將如何航行?

一直以來,我用對展覽的熱情與熱愛來創作,這也是唯一讓我活下去的事。無助的心靈衝突、無法溝通表達的情感,以及關於我無法理解的存在,這三種感覺形塑了我的作品。前年,我被診斷出12年前的癌症復發了,但或許因面對死亡與治療的痛苦所衝擊,磨難促使我創作更真誠。這次展覽呈現我過去25年的作品,也揭示了我與自己赤裸靈魂的對話。

在還未進入正式展廳之前,就可先看到森美術館電梯上方這件2019年新作〈去往何處〉,預告著藝術家對生命旅程的探索。

──塩田千春

大一(1992年)的抽象畫作〈無題〉,展現塩田千春強烈的色感。

(Chiharu Shiota)

2019年新作〈外化的身體〉散落一地的肢體,似乎暗示著抗癌過程中,對身體崩壞的感受。

記者凌美雪/專題報導、攝影

同樣是大型裝置,2016年以數百個高掛的皮箱所連結的作品〈整合——尋找目的地〉,皮箱看似樓梯一樣緩緩上升,是否最終通往天堂?生命的旅程猶如這些皮箱曾經停留過的紀錄,從塩田千春移居德國開始,感受到自己黑眼睛、黑頭髮的外在與當地人不同,但住久了,跟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外地人一起工作生活,有時也會忘記自己是「日本人」,經過文化的衝擊、融合,走進世界的體系,人是否都會變得跟原來的文化特質有些不同?

2015年代表日本館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驚豔全球目光的塩田千春,是日本當代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原作2002年與2019年重置的作品〈在寂靜中〉,靈感源於9歲時鄰居家的火災,火災隔天,她看到被清理出來燒毀的鋼琴,奇怪的是,再不能發出聲音的鋼琴卻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美好想像,即便空氣中飄散著灰燼的味道。展間裡除了鋼琴,還有觀眾席,黑色的線,似乎暗示著聲音的視覺化。

塩田千春197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1996年從京都精華大學油畫系畢業後,隔年赴德國留學,曾跟隨知名視覺與行動藝術家雷貝嘉.霍恩(Rebecca Horn)及身體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學習,因此展開日後多元的創作形式,作品不僅包括繪畫、裝置、行為與錄像,更跨界與舞蹈、歌劇等領域合作,如在德國參與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齊格菲》、《諸神的黃昏》等舞台設計。

塩田千春作品最知名的特色之一,是利用線條編織成的網,穿越過掌指的線在空間裡鋪天蓋地地交織,既像思緒又像情感,既如生命又似世界的聯繫,不知何為起始?何為終點?但總讓置身其中的參觀者有一種觀看到自身生命經驗的觸動感,我們同樣在生與死之間,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與學習!有人說,塩田千春是比草間彌生更偏執的編織者,可是,比起草間彌生,她的線更牽動人對生命的思索。

然而,塩田千春大學時期主修繪畫,而且她的油畫創作無論就色彩或技法來看,都擁有超齡的成熟度。東京森美術館為塩田千春策畫其創作生涯最大型的回顧展「靈魂的顫動(魂がふるえる)」,雖說是過去25年的創作精華,時間的跨距實則延伸到更早,包括她小學時期用一幅〈太陽花上的蝴蝶〉形容自己的名字「春」,還自嘲比起寫字更早學會畫畫;以及大學時期從抽象畫的摸索,到一度無法繪畫、夢見自己成為畫作,之後走入裝置、影像,以及更具表演性質的行為藝術;旅德時期旺盛的創作與展覽作品;還有就是癌症復發後的一系列新作。

塩田千春的作品有很深的思索,特別的是,觀者卻不需要費太多時間研讀作品說明,好像就能夠理解或找到共鳴點,因為強烈的視覺性,生與死、生活與學習等議題,既是塩田千春深層的靈魂顫動,也是每一個生命探索自我靈魂的顫動!

「靈魂的顫動」是剛公布將於明年起接任森美術館館長的片岡真實所策展,也是現任館長南條史生卸任前口碑與票房均漂亮的畢業作。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