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郭明珠/印象北寧與阿問

2019/06/26 05:30

已經刷上亮黃色的房子就是阿問家,這是借了錢靠母子兩代到台灣打工慢慢起建完成的家屋,阿問等著孩子從台灣回來一起生活。

文.攝影◎郭明珠

阿問。

從河內機場一出來,阿問已經和朋友在等我們了,在顧玉玲筆下大膽去愛成為單親媽媽,為了讓小孩過上好日子來台工作的女子就在眼前。阿問第一次來台就受挫遇上壞仲介,沒有賺到錢還欠下大筆的仲介費,但是阿問沒有退卻更堅定地再次申請來台工作,就是為了讓小孩上學有好的成長環境。她工作勤快又靈活,學習能力超強幾乎是雇主家裡的萬能看護。到台灣工作已然是八年前的往事了,這次在越南迎接我們的阿問幾乎沒有一絲昔日移工的氣息,除了為遠來的我們而特意裝扮,事實上她就和快速成長變化的越南一樣,八年來工作的轉換和歷練,讓她變得更加成熟與美麗,而沒有變的是對朋友的熱情、信任與友善,我們拍攝團隊一行五個人在北寧拍攝的五天就住在她家。她為我們打點大大小小的事情,因為對顧玉玲的信任,在鏡頭前毫不遮掩,對於拍攝的工作也是全力協助,幾日的跟拍看到她多樣的面貌就是越南近期發展的縮影。

阿問在家養雞種稻煮酒的模樣。

兩個北寧

阿問參加直銷公司聚會時認真學習。

在機場接到了另一位女主角小芳是阿問的表姪女,嫁給了阿問在台灣的朋友楊大哥,趁著春節期間回來越南娘家。阿問家族裡到過台灣工作的至少五人。我們一大車子的人從越南的政治中心向東行駛前往北寧,經過城鎮的小型商店街頭,一上高速公路靠近交流道就可以看到在路肩停靠著各式接駁的巴士,乘載著往返城鄉工業區各樣乘客和滿滿的行李,和台灣舊時的野雞車年代相仿,但更加生猛。

村子裡的小路,一整排的房子紛紛改建成新式洋房,右邊則是稻田與水圳。

北寧在台灣媒體上大量曝光應該是郭台銘在北寧桂武工業區的大舉投資設廠,大家才看見了這個越南面積最小但是人口密度最高大的省分,這十多年來北寧的工業區一個一個增加,外商投資規模愈來愈大。這些工業區土地除了原本就預定的工業用地,還有政府向人民徵收的土地,在轉型中農村也一步一步減少。無可避免的,阿問家所在的Tiên Du(仙遊縣)也設有工業區,雖然規模沒有桂武來得大,但是土地徵收的腳步早已開始,城鎮上的許多人就和小芳的父親一樣在徵收政策後無法完全倚靠農業為生,開始了半農半商或是半農半工的生活型態。

窄仄的小徑一邊是菜園水圳稻田,一邊是逐步翻修的樓房,家家戶戶都是透天的洋式樓房,這是農村北寧。仍然靠著人力彎腰插秧苗種稻為生,家家戶戶都養著或多或少的雞鴨豬,多者可以販賣少則就是自食自足。晨霧輕籠著廣闊稻田間,傳來陣陣老農夫吆喝著牛隻翻土犁田的聲音;而阿問已經早早起床穿著工作服餵食雞鴨、小狗,接著忙菜園裡的農活,煮早餐上市場一氣呵成的居家生活。當阿問換上亮麗的服裝準備前往直銷公司聚會受訓取貨,帶領著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北寧。工業區的北寧馬路又寬又直,世界各大品牌的廠房和圍牆一個比一個大又高,大型的貨櫃車夾帶著急促刺耳的喇叭聲快速行駛,輪胎後方捲起厚厚的風砂。廿四小時運作的工廠交接班時間吞吐出大量的工人和機車,忙裡偷閒的工人只求一根菸的喘息時間。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北寧。

兩代移工

阿問的兩個孩子為了幫忙賺錢放棄升學到台灣工作,她沒有讓自己休息反而大膽地轉型做保險、養生食品淨水器的直銷工作,直銷聚會上阿問神采飛揚全神投入。會場上的操作模式和銷售話術與台灣無異,就像看到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徑。從馬來西亞來的顧問只會說華語,阿問又義務擔任起翻譯,她的臉上盡是信任與榮譽感。我問她為什麼會接觸這麼貴的產品,她說越南現在的水質不好,農藥太多,淨水器和保健食品是為了健康好……阿問樸質而認真的回答沒有絲毫的世故和遲疑。

如果說像阿問這樣的第一代越南移工,是在戰後越南農村勞動力來台求生存解決家計問題,第二代移工教育程度已經提升而且沒有迫切經濟壓力。越南當地的工作機會並不少,外資工廠的薪水雖然略少於台灣,但是扣除掉大筆的仲介費保險費,其實是相差無幾的。阿問借錢讓孩子來台灣工作是要他們學習一個「台灣經驗」:「看人家怎麼做事怎麼進步,回來才曉得怎麼做,不要學壞」。兩代移工隨著越南的發展有著不同的樣貌,但是阿問母子都傳遞著看到問題、解決問題、相信目標會達成的正面能量。像極了台灣在亞洲四小龍年代的氣勢。

我們在台灣訪談阿問的兒子文進的時候曾經問他,媽媽怎麼跟他說台灣?「媽媽說台灣天氣比較好、生活很好,人還不錯,有人對我們越南人很好。」這是一個越南移工媽媽跟兒子講述的台灣經驗,如今這孩子踏上台灣進入工廠工作的時候,會同意媽媽的話嗎?每每看到各種虐待移工的新聞以及歧視新住民言論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這一段話,內心深深地刺痛與慚愧,我們如何能不負這個對台灣的好印象?像阿問母子一樣的越南移工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在各個不同的角落努力打拚,不論是廠工還是看護工以及心照不宣的農務勞工,都是支撐台灣社會的勞動者,早已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成員,我們自以為是的優越感是何等狹隘。

有幸這次因為公視紀錄片的拍攝,讓我們用鏡頭回訪北寧,從昔日移工阿問的轉變看到越南的變化,曾經她成為我們的一員在台灣生活在她的發展裡留下的台灣經驗;也隨著她步履不停的行進間看到了這幾年越南社會在經濟發展模式下,小市民的生活樣貌,讓我們多一個視野看到同在台灣生活的越南朋友的世界。●

■新南向紀錄片《我們在這裡生活》於6月27日晚上10時於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節目播出,《公視+》OTT影音平台同步上架免費觀看:www.ptsplus.tv。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