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身口意三業〉默會療法 用身體找出口

2017/11/27 06:00

文/呂政達

我在國中時曾參加童子軍,很多經驗早就忘光,卻記得打繩結的感覺,似乎那已是我身體的一部分。

學打繩結,在我那時代露營或是野外求生,常常能派上用場。首先從口訣練習起,我特別記得某個基本繩結的口訣是「大繩套小繩,小繩翻過來。」然後就是密集的練習,我總是拿著一根繩子嘗試各種結的打法。要是手上沒有繩子,就在想像裡翻動著手指,讓繩結成形。心理學家說,身體有一種記憶,當你的想像和練習反覆到烙下痕跡,就會內化成一種藏在身體內的知識。

根據猶太裔哲學家博藍尼提出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那些隱藏在身體裡面,而無法用言語說出來的知識,都屬於這一類,博藍尼有句名言說:「我們理解的多於我們說出來的。」我想,在我少年時代,那重複練習打繩結的光陰,也造就了我的默會知識,如果有人問我要怎樣打繩結,我也許還說不上來,就像有些不懂騎腳踏車的人問我騎腳踏車的祕訣,我說:「沒有祕訣,就是騎上去啊。」他們同樣不懂我的意思。

默會知識在人類的行動間,俯拾可見。禪宗公案裡的會心微笑,響徹天地的狂狷大笑,都是真性情的默會知識,真的說不得,無從理得。

日本連續劇《醫龍》提供了默會知識最佳的演出。一名外科手術高超的天才醫師在動重大手術前,獨自在陽台想像演練,用身體的記憶施展著自己的默會知識。想起博藍尼還有句名言是「我們的身體藉著寓居來認知。」這個寓居,就像外科醫師的手術刀,已經從工具變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

博藍尼寫道:「默會認知的任何一種行動,都改變我們的生存狀態,重新定向和收緊我們介入世界的活動。」所以,當我們的情緒暫時找不到答案,當我們覺得生命走進迷宮,卻舉目無人可以伸出援手的時候,請你停下來,緩一緩,聽聽身體的默會知識要透露給你的訊息。

身體裡面隱藏著許多說不來的默會知識,應用在針對「創傷後症候群」(PTSD)的個案,有些案主身體檢查不出毛病,卻失去了某種技術能力,那是因為他過去某種創傷的記憶被身體喚醒了,我們必須同樣用自己的身體告訴那個創傷,已經過去了,以前的事情已經不會再傷害我們了。

我的建議是,要相信你的身體,能給自己找到了出口。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