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退休金縮水

2007/01/23 06:00

◎吳晟

2000年2月,我依照「五五專案」從任教的學校辦理退休。所謂「五五專案」即服務年資超過25年,年齡恰好滿55歲這一年,提出退休申請,一定獲准,還有優惠辦法。

公教人員最令農工大眾欣羨的,就是退休金,可以保障退休後的生活無虞匱乏,足足有餘。退休金領取有幾種方式:其一為全退,其二為月退,其三為半月退,原則上退休人員可自由選擇。但相同的是,每天睡到自然醒,週休七日,閒閒無事,坐以待「幣」,仍繼續支領薪資或利息。套用一句流行話:活得愈久,領得愈多。

投入志工行列、參與公益活動的退休人員,固然不少,也有尋找到第二春,領雙薪(典型的「範例」是由公立大學退休的教授,轉任私大,俗稱「雙響炮」)。不過,大多數最重要的日常工作,還是如何保養身體,做瑜珈、練氣功、休閒旅遊爬山……

我的住家鄰近八卦山脈,闢設多條長青健康步道,其中有一條是重新修築九彎十八拐挑鹽古道,簡稱十八彎古道,當地民眾則戲稱為「18%古道」,因為除了假日,大都是公教退休人員才有閒暇來行走。

既得利益受損了嗎?

18%的意思是,退休金存放在台灣銀行,可領取百分之十八的年息。以往正逢經濟起飛,工商發達的年代,公教人員薪水偏低,唯一的優勢是穩定,卻沒有機會像工商人士累積資產、經驗給子女,而且18%年息並不比一般銀行利息高出很多。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之初,為了「特別照顧」軍公教人員,設立公保、18%等優惠制度,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但這些年來時移勢轉,就業市場普遍不景氣,而公教人員數十年來薪資隨著物價指數逐年調高,比起一般農工基層大眾的收入,有過之無不及,早就喪失延續這個制度的理由。而且銀行存款利息普遍調降到1%左右,差距拉得太大,坐領「優渥」退休金的退休人員又愈來愈多,造成政府財政巨大負擔,才突顯了這個問題,引起廣泛評論、檢討,政黨輪替後的新政府,將之列為推動改革的政策之一。

不知是行政部門「宣導」工作做得太不夠,還是多數民眾對「社會新聞」大致習慣停留在浮泛印象,不去深入探究,許多改革政策的來龍去脈、為什麼需要改革、怎樣方式改革等,包括這項公教退休制度,社會大眾幾乎都簡化為「取消18%」,不少老師本身也跟著人云亦云,不甚清楚。

幾年前新政府提出公教退休制度改革方案,立即引起教育界強力反彈,迅快串連集結,發動大規模抗爭,許多從來不為社會公義挺身而出的教師,也紛紛走上街頭;這個運動背後當然還有很多複雜的政治因素及訴求,但抗拒「既得利益」受損,則是最主要的「號召力量」。不過,也有某些教師(如台灣教師聯盟)出面響應改革政策,並嚴斥那些走上街頭的教師,自私自利。

事實上,所謂18%的制度,早在民國84年就已取消,而另訂定新制取代。就是說,無論新舊任公教人員,民國84年以後的年資,一律改為新制計算退休金。至於新制如何,既無關本文主旨,且「按下不表」。

心懷感激便有豐厚領受

我們家的經濟,一向由妻掌理,我的存款簿和印章都交給她「保管」,薪資所得只略知大概,很少過問細節。

近日突然收到一份縣政府公文,內容大要是:「每月退休所得,不得超過最後在職同薪級人員現職待遇之上限百分比,超過者,減少其養老給付辦理優惠存款之金額。」我這才確切明白,原來這就是18%改革方案的基本準則。

當初辦理退休之時,我選擇月退,而月退所得一部分也是來自優惠存款。按照「應受退休所得上限百分比之限制」,簡單算一算,我的年息收入將縮水好幾萬元。

晚餐時間我向家人提起這份公文的內容,最近都住在家裡專事寫作的女兒隨即反應道:很合理啊,哪有退休後還比在職時領得更多的道理;何況已經很夠用了。

我笑著說;哪有老爸的薪水縮水了,女兒好像還很高興的道理。

當天晚上,幾位同輩鄉親來找我話桑麻、論時事,泡茶開講,話題轉到正在收成的芭樂、高麗菜等蔬菜價格,幾乎「落」到不夠採收工錢,有位鄉親說道:「還是你們退休老師最好,時機怎麼壞,都不受影響。」我笑著回應道:「是真好命,我自己確實不敢嫌。不過,18%改革方案開始實施,我每年將少領好幾萬元呢。」我接著半開玩笑地說:「最近老農津貼調高為每月5000元,大概就是要從我們減少的部分去補足。」

鄉親問我:「退休金縮水,你會不會『嘸甘』呢,會不會像很多老師大罵現在的『政府』呢?」

我誠懇地表明我的態度:「不會啊,我本來就支持這個政策。少領一些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我的真心話,退休以來,每有鄉親「讚美」我們真好命,我總是有些不好意思,「低調」以對。我相信本性認分厚實的鄉親,是真正「讚美」我,頂多只有欣羨,絕不隱含「怨妒」、不平。

我生長於農村,定居農村,厝邊隔壁,平日交往的鄉親,大都是務農為主業。他們必須勞動到65歲,才有每月數千元的老農津貼可領,而我55歲就退休,月領他們的十多倍,還有寄存台灣銀行的退休金當「靠山」。相較之下,待遇何其豐厚。

出之於已者少、得之於人者多

我的同輩鄉親農民,大都幼年失學,即使國小時候「很會讀書」,也因家境不允許而「失栽培」,從小即分擔農事,注定一輩子與泥土為伍。而我們的青壯時代,正逢台灣「經濟起飛」、「犧牲農業,扶植工商」的政策下,他們固守農業耕作,穩定糧食生產,並要擔負國家重要稅收(如水租、田賦、稻穀徵收),難道對台灣社會沒有貢獻嗎?公教人員除了享有公保、退休金等優惠條件、子女就學還有學費補助。我的鄉親,廣大農民勞工的子女,往往因繳不起學費而和他們一樣失學、失栽培。

同樣是農家子弟,我卻享有這麼「好命」,更加體會到「出之於已者少、得之於人者多」的道理。我無意提倡什麼儉樸哲學,也沒有能力談複雜的社會資源分配理論,只是不太能理解,這項改革政策,竟然引來那麼多抱怨、那麼大反彈。最近立法院在野黨立委提案廢止「公教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改革方案」,紛紛擾擾,不知道他們是基於什麼立場,在維護什麼樣的既得利益呢?

老農津貼於1995年才開始發放,當初提案時,曾備受阻擋,甚至有行政首長輕蔑地說:「台灣農民是台灣經濟發展極大的拖累。」事實上,國民政府來台,為了鞏固政權,實施了多少不公平的政策、不合理的資源分配,豈止是公教退休制度而已。過去的就過去了,舊帳難算,但時代變遷太大,總不能一直當做理所當然,一再延遲改革契機。適度地照顧軍公教之權益,有其必要性,更要從社會整體角度來考量,這樣才能合乎公平正義原則吧。

年輕時候讀過鄭板橋家書中有一段話,印象至深:「天下無產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手足乎?」雖然不合時宜,違背「經濟發展」法則,但至今仍對我的生活態度,發生很大影響。世間財富追逐不完,無從比較,和動輒「億」來「億」去,甚至一掏空便是數十億、數百億的工商企業、金融集團比起來,公教退休金顯然微不足道;然而老農津貼發放前幾年只有每月3000元,我經常聽到領取津貼的年長鄉親,滿懷感激,他們這樣的心情,是否值得我們公教人員及各階層人士思考一下呢?●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