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50 Plus〉年金和慌心世代

2017/04/24 06:00

文/呂政達

這是一則選擇題:已經退休,或倒數計時的你,需要靠年金過日子嗎?1.需要,我在退休前就把這筆錢算進人生的規劃。2.還好,我一直保持投資和儲蓄。3.不需要。

在年金改革的聲浪中,我們見到越來越多關於自己的不確定感,這種感覺正在蔓延中。

這種不確定感就是,本來大批的軍公教和勞工在生涯的開頭,就會開始計算當自己退下來後,能夠領到多少錢,有了這樣的期望,足夠使整個世代的人安心工作。但是,如果這種計算要重新來過,來到工作生涯的盡頭一顆心沒有定下來,未來變成一個浮動的數字,那種不確定感就會跨越年齡的界限,出現在中老年人的身上。

心理學研究認為,當不確定感一直降不下來,就會變得不快樂、鬱悶,呈現出集體的焦躁。另一方面,定下來的感覺,大約出現在50歲左右,到了這個年紀,許多人感歎這輩子能夠做的事大概也就是這樣了,這個時候如果工作、家庭或經濟出現大變動,確實是心理的大課題。

人到了什麼時候會開始想到為未來做儲蓄?過去的研究顯示,45、46歲前是人生的揮霍期,覺得自己離老年還遠,賺錢是為了享樂,慢慢地,隨著年紀增長,要開始買保險、買基金、存定存為將來做準備;現在的年金變動,則讓中年以上的世代心中產生一種慌張感,覺得當自己沒有工作以後,會不會變成典型的「月光光,心慌慌」。

其實,台灣的中老年人這個世代,不僅要留錢給自己花,還要為下一代著想,年輕人買房子的第一桶金,多半都來自父母親,我覺得這符合心理學中「永續責任」的說法,也普遍存在受儒家影響的華人文化圈。

我印象很深刻,才幾年前的事,有對這輩子很少來過台北的父母親,有陣子都搭乘夜車來台北,要幫兒子看房子,兒子一通知他們哪裡有不錯的房子,他們就要上台北一趟,還捨不得坐高鐵,說是要省錢給兒子繳頭期款。我是這樣想,如果退休年金原先就在他們的理財規劃內,那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就要一路從年輕人蔓延到中老年的世代。

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寫過一本《不確定的時代》,細述兩百年來,世界從確信到變得游移難定,我覺得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經濟學家建議,在年輕的時候做好理財規劃,同時也不要輕易相信任何關於未來獲利的承諾。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