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

2016/06/29 06:00

◎崧源

編按

目前中國知識份子中,尤其南方的知識份子,對秦朝以前的古典華夏世界保有高度的嚮往,也不斷地挖掘研究,甚至在政治上隱約呈現中國應回到春秋戰國時期多國時代的論述。

在中國國民黨教育中長大的台灣人,對屈原被冠上「愛國詩人」的「歷史」,從未懷疑過,今日刊載的「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一文,我們看到了閱讀中國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另一個不同的角度。

端午節已過,但是歷史的闡釋與文化多元性呈現,是人類必須誠懇面對的重要一環。

端午節往往被當做一個「中國節」,至少也是有濃郁中國文化色彩的、與中國聯接緊密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以大中華國族主義為底色的文化敘事裡,2294年前(西元前278年)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貴族屈原被塑造成了中國的愛國者,在愛(中)國主義的主旋律裡,被和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等串聯在了「(中華)民族英雄」的序列裡。

釐清端午節真正的文化意涵

因此,端午節也成了大一統的「中華」的文化標籤之一。在今天的台灣,無事不做文章的統派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個他們以為的「中國節」。蔡正元說端午節是台灣的中國印記,李艷秋嗆文化台獨「過端午節是自打臉」,連時代力量划龍舟,都有人罵數典忘祖。

端午節已和台灣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聯接,在慶祝端午節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釐清這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節日的來龍去脈,以及真正的文化意涵。

正如其他許多歷史久遠的節日一樣,端午節的習俗來源眾多,是和時令相關的許多在地生活習俗和巫文化的結合,隨著歷史的推移,逐漸添加了許多個人性的傳奇。今天我們所知的端午文化傳說,最主流的版本是紀念憂憤于楚國命運而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貴族屈原。雖然大中華思想根深蒂固的人最愛拿屈原做愛(中)國主義的聯結,但如果我們撥去近一百多年大中華國族主義的發明對我們歷史理解力的遮蔽,就不難發現屈原不是一個大中華的傳奇,相反,它是古典華夏文明和百越文明的結晶──楚民族——抗拒暴秦統一的悲歌。

楚民族抗拒暴秦大一統的悲歌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年的楚國,一生致力於改革楚國內政,同時聯合關東各國,對抗日益具有侵略性的秦國的威脅。然而,在秦國的文攻武嚇、滲透統戰之下,雖一心振興大楚,終究無力回天。張儀憑藉賄賂收買和空頭支票,多次引誘楚王破壞合縱盟約轉而親秦,讓主張聯齊的屈原受排擠,甚至兩度被流放。而事後楚王發現承諾跳票,怒而發兵,又力不能敵被秦國擊敗。這樣一來二去,楚秦的實力對比對楚國益發不利,外交上的反復無常也讓楚國無法得到其他盟國的信任而組織合縱。屈原在楚王回心轉意的間隙,拼命修補和齊國等國的關係,但無奈與暴秦的鯨吞蠶食和楚國內部的游移撕裂,無力回天。在第二次流放途中得知郢都城破,憂憤自盡。屈原死後50餘年,楚國和其他諸侯國紛紛被秦國滅亡。

羋屈平(屈原的名字)作為楚國偉大的愛國者和在政治、外交和文化領域皆有很高造詣的精英,他深愛著孕育他的楚民族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也深知他所熱愛的生活方式離不開諸夏多國體系的穩定,而奉行虎狼暴政的秦國,正在步步為營地鯨吞蠶食整個古典華夏世界。為了守護楚民族及其古老文明,必須聯合一切受秦國威脅的國家,尤其是東方大國齊國,對抗暴秦的軍國主義擴張,守護各古國的獨立、文明傳統和生活方式,抗拒暴秦的滲透、統戰乃至併吞與統一。屈原的一生,一直在為這一理想而奮鬥,位高權重時未受誘惑,放逐遠地時也未曾動搖。他最後也為他的祖國、他的理想而死,可以說,屈原用他的死,發出了抗拒統一、主張獨立的最後悲鳴。

屈原生活的戰國晚期,是古典華夏文明走向衰亡的時期,以周王國為核心的封建體系(Feudal System,類似於西歐中世紀的「封建」,不同於中國史觀裡的「封建時代」)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禮樂文明逐漸走向瓦解。「變法」浪潮讓絕對主義君主專制逐漸取代了各國原有的各等級共治,從此,獨裁君主和他的私人班底任意攫取,越來越不用擔心制衡力量。

秦國霸權導致文明和自由的毀滅

絕對主義為君主實現軍國主義的爭霸野心大開方便之門,讓戰爭逐漸演變成了殘酷、無底線、全民參與的總體戰,而總體戰的壓力也促進了國內憲制進一步滑向軍國主義和絕對主義。這種互相促進的效應只會導致文明和自由的毀滅。而「虎狼之國」暴秦,正是這種危險遊戲裡最如魚得水的那個野蠻殘忍的國家。在各國的絕對主義和軍國主義競賽裡,秦國走得最快最徹底,「秦政」把所有人變成了原子化的散沙,平時只知服從政府的命令埋頭耕織,戰時為「軍工爵」的獎賞不擇手段,被馴化成了極端馴服同時極端殘酷順民,成為「大國崛起」的螺絲釘。商鞅嚴苛殘酷的新法和張儀奸猾巧詐的外交讓秦國和他們所代表的「秦國模式」在國際競爭中逐漸具有了不對稱的優勢。而這個崛起的強國也逐漸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整個「天下」,高效冷酷地一步步鯨吞蠶食古典華夏世界裡的所有國家。秦國利用秦政汲取所得的軍力和財富,武力侵吞周邊鄰國,同時大打金錢攻勢,收買統戰各國上層,扶持親秦的「特洛伊木馬」,分化打壓潛在的反秦人士。在戰國末期,這樣可怕的「秦國因素」成為了所有國家都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作為秦國的鄰國、少有的國力可以和秦國抗衡的楚國,處境就更為敏感。

楚民族同時匯集了華夏的禮樂文明和南方原住民族的本土文明,相較中原各國有一定的異質性,同時地處南國,因此受絕對主義浪潮的侵襲程度相對較低,在戰國軍國主義的末路狂奔中保留了更多自由奔放的傳統,而這種自由和勇武的德性,在軍事上直接體現為戰鬥力。作為戰國末期的強國,楚國本來有機會捍衛自己的獨立,甚至帶領關東六國協防暴秦,但她的猶豫和反復浪費了原本屬於她的寶貴機會窗口,最終讓關東各國迎來了亡國的命運。從此,歷史終結,古典諸夏變成了秦政籠罩下的大一統民族墳場,罷黜百家、編戶齊民,各民族多元化的生活形態被專制碾壓成麻木愚昧的散沙順民,而喪失正確歷史理解力的後人卻引大一統為榮,把它歸結為「中華」,還萌生出優越感。

屈原主張楚國獨立 不是「中國民族英雄」

在端午節銘記屈原的傳奇,我們應當銘記屈原所生活、所熱愛、所守護的那個世界,那個被暴秦謀殺前的世界,她所孕育的可能性,比此後2000多年的另一種軌跡更美好、更值得珍視,她就是屈原為之而死的那個列國獨立、「各君其君,各美其美」的世界。我們要記住,屈原不是「中國民族英雄」,他叫羋屈平,他主張楚國獨立。

當然,端午節的源頭是多元化的,本身就是古時生活在今天南中國地區各民族初夏習俗和巫鬼信仰的積累。吃粽子、燒艾草、賽龍舟,源於逐水而居的百越民族的時令祭典活動。這也在提醒我們,今天被稱作中國大陸的這片土地,並不是自古以來就「天下唯漢」,在中原以外的地區,尤其是南方廣闊的丘陵江湖間,曾經生活著許多不同民族,他們的歷史也許更悠久,他們的文化也許更燦爛。他們本來擁有這樣廣闊的家園,為什麼他們的苗裔最後只存在于台灣和中國西南部的山脈裡?這些消逝的古國,和「天朝上國」向南擴張時滅絕其種族與文化的血腥「融合」,更是大中國本位的史觀連提都不會提的。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