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忌送「成串」粽子? 民俗學者溫宗翰斥:毫無根據
民俗學者溫宗翰認為,命理老師提出的「端午禁忌」很多都是毫無根據地胡謅。(翻攝自溫宗翰臉書、命運好好玩YouTube)
林婷婷/核稿編輯
首次上稿 5-31 06:30
更新時間 5-31 14:57
〔娛樂頻道/綜合報導〕今天是端午節,不少人會彼此分享自家媽媽包的粽子,甚至分送給親朋好友,日前命理節目《命運好好玩》在討論關於端午禁忌時,命理專家楊登嵙叮嚀民眾「送粽子一定要散裝,萬一收到成串要馬上剪斷」,並舉例彰化送肉粽習俗,指出送粽有送煞之意,若是成串,恐有一個接一個之兆。對此,民俗學者溫宗翰提出不同觀點,認為粽子用剪刀剪開,代表帶孝。
民俗學者溫宗翰認為粽子用剪刀剪開,代表帶孝。(本報資料照)
溫宗翰昨在臉書以「端午闢謠」為題,發文指出在台灣民俗中,送人粽子代表對方家有喪事,帶孝中,稱之「送節」;吃粽時要解開,不能剪開,稱之為「解敨」,象徵事情發展順利。剪開是散粽,等於家裡不健全,有人離開。若要送人粽子可以用解開的粽子(指解開粽繩),避免忌諱,或將整串粽子用一塊錢賣給對方,也能避免帶孝禁忌。
此外,他也針對節目中點出的多項「端午禁忌」,像是端午節忌去陰氣重的地方、忌到經常出事的河邊游泳戲水、忌香包丟失等命理觀點,駁斥毫無根據,並給出正解!
➤香包遺失實屬正常,無關災厄。
香包前身是清代虎子繭、五色縷與香囊等物件結合,有物理功效(防蚊),也有儀式需求(驅瘟避煞),又以老虎造型最具功效。文獻記錄中,都是準備「丟棄」的物件,虎子繭甚至要在端午節中午時丟棄。在民俗中,這類隨身物品遺失是好事,代表幫你擋掉不好的事,並不會帶來厄運。
➤五月節需要靠近水域,陰陽調和。
五月節其實就是漢民族的夏至,節俗邏輯希望在這陽氣鼎盛之時,靠近水域,所以才有扒龍船(划龍舟)習俗;或是洗浴喝午時水,以清理不淨,陰陽調和。
至於端午節是否能行房,溫宗翰個人沒有意見,天氣那麼熱,實在也不容易行房;而端午節自古以來便被視為「惡月」,所以不是好日子,互道安康、平安,是祝福語,確實比祝對方「端午節快樂」適合,但還稱不上是禁忌。
☆民俗說法僅供參考☆

自由娛樂頻道脆脆好友大募集,手刀加入 脆脆小圈圈
娛樂頻道臉書粉絲團: 點這裡
娛樂頻道有IG囉: 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