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單車外送美食的年代 便當特展重溫歷史記憶

2021/05/10 15:21

在台灣單車盛行的年代,有許多人以此交通工具從事運送便當的工作。(記者陳昱勳攝)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便當」是許多人的生活記憶,舉凡上學午餐、校外教學,甚至工作都密不可分,伴隨人生成長。由迪化二0七博物館推出的特展「便當」,即透過台灣早年的各式便當盒及多幅珍貴老照片,述說屬於台灣的便當故事,重溫生活記憶。

展場中歷史悠久的便當盒,包含各地農會於民國48年、52年發行的紀念款。(記者陳昱勳攝)

台灣早期學生使用的便當盒,名牌可見學籍與班別。(記者陳昱勳攝)

便當一詞源自日語「弁當」,意指隨身餐點盒,台灣鐵路局在民國38年除了成立餐廳,也提供便當給予旅客攜帶,民國68年後,裝飯盒逐步從保麗龍取代不鏽鋼,近年更有輕便的木片裝,隨著時代變遷,便當不再是家庭的象徵,起而代之是商業包飯服務、專業製作餐盒,提供更多元餐飲選擇。

目前台灣仍有許多運送便當的民間業者。(記者陳昱勳攝)

肥料公司、藥廠為廣告宣傳而發行的便當盒。(記者陳昱勳攝)

軍警、警總人員使用的大尺寸便當盒。(記者陳昱勳攝)

展品包含了四五六年級生回憶的鋁製便當盒、日治時期成立於大稻埕老店,波麗路西餐廳特製的白鐵加銀餐盒,充滿著老台北人的浪漫、警總人員使用的大型便當,以及展場中最老的便當盒,由鹿港鎮農會於民國48年製作的紀念便當盒;展覽中也特別介紹1970年代流行的「包飯」,業者將四菜一湯盛盤放入鐵盒中,以機車、單車外送至店家,讓忙碌的人也能輕鬆共用合菜午餐。

隨著社會發展,1960年代出現運送飯盒、便當公司等行業。(記者陳昱勳攝)

博物館創辦人陳國慈女士表示,出生香港的她沒有帶便當的習慣,即便在寒冷的冬天,家裡也只能為學生們準備冰冷的三明治作為午餐,至於自己兩個生長在台灣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每天帶著家裡準備的便當上學,現在他們都已40多歲了,一想到小朋友們在學校吃便當的景象,仍是一段溫暖的回憶。即日起展至2022年1月3日止。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