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歷經18年建置 蘭陽博物館獲公共藝術獎

2021/01/12 15:19

[記者蔡昀容/宜蘭報導]文化部「第7屆公共藝術獎」共236項作品投件,3件作品獲得「環境融合獎」,其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是唯一以建築主體作為公共藝術的獲獎作品。縣府表示,蘭博從規劃到建置,長達18年,一路走來相當不易。

文化部「第7屆公共藝術獎」分為卓越獎、藝術創作獎、環境融合獎、民眾參與獎、教育推廣獎及民間自辦公共藝術獎等,來自全國18個縣市共236案報名。其中17件入圍「環境融合獎」,最後有3件脫穎而出,蘭博就是其中之一。

宜蘭縣政府1992年成立蘭博籌建委員會,2010年完工營運,扮演宜蘭地方博物館發展推動者,藉由公眾參與,推展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活化利用工作,進而促進地方文化認同感。籌建過程中,建築本身如同一件巨大藝術品,縣府團隊克服困難,以雕琢藝術品的態度,將蘭博打造成宜蘭公共建築新地標。

蘭陽博物館(見圖)獲得文化部「第7屆公共藝術獎」環境融合獎。(資料照,記者江志雄攝)

蘭博外形擷取台灣東北角海岸特有的單面山地景,以幾何造型及藝術手法轉化,與環境融合,而建築軸線指向宜蘭地標「龜山島」,具有精神隱喻的意涵。

蘭博在人文方面,北側設置船形平臺,可觀看溼地水域的最長軸線,遙想當年烏石港帆桅雲集的盛景;自然方面,呈現出沿海溼地原生樹種的多樣自然生態。

蘭博館長陳碧琳表示,蘭陽博物館的設計和周邊環境整合得很好,民眾置身其中,不會覺得只有建築本身是公共藝術,周邊環境也是公共藝術的一部份。

縣長林姿妙表示,蘭陽博物館經過多任縣長接棒努力,成為宜蘭重要地標,在縣府團隊、文化部、公民團體、專家學者、博物館家族等單位相助,才有今天的蘭博,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