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紀錄】

2019/11/11 17:10

詩是一種很殘酷的藝術

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19年10月6日下午2時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李敏勇、李進文、唐捐、路寒袖、零雨(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孫梓評

攝影◎宋志雄

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現場。(記者宋志雄攝)

會議開始,基金會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六二三件來稿。由王姿雯、孫梓評;張繼琳、隱匿;顏艾琳、羅毓嘉等六位委員分三組進行初審,選出五十八篇進入複審。初審委員得以每人一篇,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在複審時參與計票。再由複審委員楊佳嫻、楊宗翰、鯨向海選出十六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公推路寒袖為主席,五位評審針對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零雨:我個人喜歡比較具有現代意識的表達,不管是題材,情感,或藝術手法,能超越古人或傳統的表達方式。我認為這是現代詩之所以稱為現代詩,新詩之所以稱為新詩的意義所在。另外,我也很重視一首詩的完整性,在情感、思維的完整表達。有些人不很明白詩的完整性是什麼。他們或許有一點想法,就想把它變成詩。他的想法可能只夠寫下十行、二十行,但這是五十行左右的競賽。於是,有些參賽者,很顯然是用拼湊的方式,或稀釋的方法,或分行散文,勉強達成接近五十行的詩。還有一種參賽者,用命題作文的方式,中規中矩,寫下詩的標準品,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缺點,但就缺乏一種活力、活氣。以上這些林林總總的詩作,都不太能打動我。說起來這次的作品,我第一次看,只有一、兩篇,點亮了我的眼睛。要再看第二遍,才又選了一篇,再看第三遍,才有辦法選出五、六篇,有好幾篇我都覺得很為難。詩是一種很殘酷的藝術,如果你的文字、題材、思考邏輯、情感表現,沒有新意或不夠到位,很容易露出馬腳。詩也是一種力與美的藝術,力就是活力、活氣,也就是要有真情流露,美,就是藝術手法的表達。這兩者都必須建立在流暢無礙的文字之上,再進一步發展它的感性與理性之邏輯。我在尋找我所喜歡的作品時,首先運用的是感性的邏輯(愛或不愛)去尋找,其次運用理性的邏輯(好或壞)去分辨,或是兩者混用。一首詩,如何讓讀者有感?它必須有一個內在的呼應的關係,必須有一條線索導引讀者進入你的迷宮,讓作者和讀者之間,藉著這條線索,引起共振。保羅.策蘭說:「用一把可變的鑰匙/打開那房子」——作者與讀者,都要有這樣的一把鑰匙。這次參賽的作品,有些似乎不太明白詩與散文之間的分界何在,有過度散文化的傾向。詩只是散文的分行嗎?詩如何分段?如何使用標點符號?如何突顯你的主題或訴求?題材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你的藝術手法,思想高度,你洞察世界的能力。

李進文:我常好奇寫詩的人關心什麼題材:感覺上,純粹的情詩變少了,許多跟香港抗爭活動有關並指涉台灣命運的題材。此外也有失智照顧、難民街友等具有社會性、思考性、批判性的內容。網路時代以後,詩語言曾經過一段疲軟期,不似過去較強悍、強調形式主義或具實驗性。而現在,包括影視節目也會探討社會議題、政治議題,若把寫詩的狀況對比社會現況,有點暗合——詩人從關心自我等小確幸,慢慢變成關注土地認同、生存危機等切身感受。以前參賽作品會寫遠處的戰爭,讀來有隔靴搔癢之感,這一次讀到關心自身所在土地、社會,和整個世界風起雲湧的變化。

唐捐:文學獎比賽是詩藝的集中表現。此次好像看了十六個詩人,發出十六種聲音,甚至是十六種詩觀。當我讀眼前這首詩,會想像該寫作者過去的閱讀與鍛鍊,如何總和性展現在這首詩,並觀察這位詩人對語言是否有一定程度的領悟,及未來可能的面向。最簡單的檢驗方法是:作者有沒有用語言去思考的能力與習慣?必須有技巧,而這技巧是為內容而服務,而不是與內容分開,如此才能讓內容更深刻、更展現詩的特點。此次參賽作,大部分的詩都有它犀利的一面,但也多多少少都有一點缺陷。能夠很完整去表現一個藝術整體的,好像不是那麼多,但若更寬容理解,可能這批作者滿年輕的、還處於成長過程中。關於題材的多面與擴展,當代新詩人能在起步階段展現其關懷是很好的,但如何與技巧和語言結合得更好,則還有期待的空間。

李敏勇:我常想,台灣戰後形成的詩傳統提供多少條件來支持這些寫作者去經營他們的詩作?而我們又該用什麼的角度去審查、檢驗這些詩作?似乎我們的詩詞構造,沒有形成一個共同性的體認。比如日本的現代詩,就有其戰後性,戰前的傳統到了戰後,會加入左、右意識對時代的審查與關照。評審時,我會留意作品的詩情與詩想。有些詩不是那麼個人抒情性的,這時代某些主題反映在作品上。我會留意作者表達其詩意時,藝術和技術的特色。當然,白話以後的自由體詩歌沒辦法拒絕散文體,有時作者也都盡量滿足比賽行數的規定,但為什麼一定要寫到那麼滿?這是一個盲點,可能也是詩流於散文化的原因。如今寫作者對世界關照的視野是擴大滿多的,不集中在本土論的焦點。在介入與純粹之間如何把握,一直以來也有各種不同意見,以作者論來看,我們都是尊重的。只是不一定有關照或介入就比較好,一首詩還是有一首詩成立的條件。無論是詩的本質、句法、詞語,相對於散文的屬於詩的特質的把握,其後,才去看表達的內容輕重如何。今年還是有相當數量的詩有入圍資格。我可以很明顯找到自己心目中排名比較前面的作品。

路寒袖:這是一個全國指標性文學獎,被猜題的機率非常低,不像很多地方文學獎,有些參賽者會揣測評審對特定主題的喜好,或刻意選擇該地的文史地理景觀來寫。本獎沒有這問題,因此作品很多樣,甚至有一種「釋然」,參賽者可以很放心寫很生活、小細節的東西。至於國際議題,香港題材想當然一定有人碰觸。因此看詩時,不再是看他寫什麼,重點還是怎麼寫。詩要創新,創新是要服務內容的,不是為創新而創新。常常看到每一句都是詩,但每一段都不是詩,句與句之間缺乏勾連,意象群組沒辦法凝聚、呈現作者的情感與想法。此外,這批作品的音樂性是完全棄守的——詩本身內在節奏要如何跟內容搭配而形成激昂或抒情的旋律——似乎缺乏經營。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投票,不分名次,各圈選三篇,結果為:

三票作品

〈乘客〉(唐捐、路寒袖、零雨)

二票作品

〈動物園〉(李進文、零雨)

〈粵語課〉(李進文、路寒袖)

一票作品

〈野生的遺物〉(唐捐)

〈為父〉(李敏勇)

〈教學影片教妳怎麼擦血色指甲油〉(李進文)

〈超上海2019〉(零雨)

〈像從前那樣〉(唐捐)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李敏勇)

〈敘事:槍眼〉(李敏勇)

〈一件小事〉(路寒袖)

○票作品

〈朱莉今年二十五〉、〈廣州街〉、〈希爾維雅.普拉斯(Sylvia Plath)正準備把自己裝進浴缸〉、〈已婚〉、〈一切的總和〉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獲得一票以上的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野生的遺物〉

唐捐:這首是廣義的情詩,不採取典型「我向你說話」的方式,而是事過境遷之後,製造出兩個角色。整首詩隱語較多,很少指明真正想說的,大體上有一定的方式可以理解。詩的野性和生命力很旺盛,語言也較精準。毛病是結構上段與段之間比較零碎,刻意採用這個形式會沒那麼有機,但我喜歡他的語言。

李敏勇:這首詩的語言有很多刻意的怪異,比如「衣服穿更緊,像峽谷」,或「餓著坍方」,似乎作者刻意營造某種感覺,但我不能把握他想表達的。

零雨:這位作者帶我們進入一個迷宮,線索是破碎的,他很著意於把句子寫得比較嚇人、比較美,但只能想像他似乎在寫一種愛情的低潮?讀起來很抽象。

李進文:這是一首很哀傷的情歌,題目暗示著「死亡」。作者在詩行間使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這樣一種疏離的距離來寫情詩是很不錯的,最大的問題是結構破碎,如果能串連出一點線索,讀者才不會迷路。

路寒袖:此篇最大的問題是破碎,做為讀者,無法為其進行情感上的連結,段與段之間,連可銜接的獨木橋都沒有,讀來像是零碎情緒的鋪陳。

(唐捐放棄此篇)

〈為父〉

李敏勇:〈粵語課〉和〈敘事:槍眼〉是談香港抗爭運動;〈廣州街〉和〈超上海2019〉則有關城市。〈為父〉相對於以上諸首,輕柔平穩,詞語沒有讓我們驚訝誇張之處,但讀起來很舒服。

唐捐:整體感受還不錯,但局部所寫所指究竟為何,我也還在思考。比如「那個只有水聲的洞穴」是指什麼?是生命的來源?或其原生家庭?否則這些表面上讀來清淺的意象,到底和「為父」的主題有何指涉?其他幾段則相對容易理解,文字輕柔、從容,意象密度不會太緊,具有自信的語調,是其優點。

李敏勇:應是他當父親帶小孩去自然與原野的經驗。

零雨:這首詩意思不錯,但他把短詩寫成長詩,所以有很多散文化的地方,比較缺乏詩的立體感。

李進文:語言乾淨,技術不難,是一首較一般的描寫親情的詩。相對來說,〈朱莉今年二十五〉更能舉重若輕,反映出當代年輕人的厭世觀。

路寒袖:此詩優點是以口語化語言,表現出一個年紀不大的父親的慈愛與呵護。缺點之一是「只有水聲的洞穴」究竟指涉什麼?其二是去撿一隻受傷的鳥的「意義」是什麼?

李敏勇:以建築為例,有構造取巧的建築,也有很簡潔的,比如安藤忠雄。現代詩有時候過度在斷片中製造驚訝,但像是這樣的簡潔作品還是值得我們考慮。

〈教學影片教妳怎麼擦血色指甲油〉

李進文:這首詩形式有新意,層次分明,文字簡潔成熟。這批作品有好幾首指涉台灣跟香港的命運,這篇也是。作者藉這一、兩年還滿流行的「血色」為題目,當然那也是極權專制的隱喻。「教學影片」代表洗腦、統戰、教條,透過改造過程,年輕人慢慢符合體制的要求,暗示我們(無論台灣或香港)透過教學影片的機制,變成一樣悲慘。全詩分十個段落,從一開始就催眠、滲透,引誘你往失去自我的方向走,到了第四段,開始要你跟隨「主流」審美觀,不要保有個性與思考,你本來很清明、純粹的東西,跟著權力結構慢慢沉淪,而這所有的鋪陳,都是為了把你從純潔染紅。整首詩把改造過程給釋放出來,最後又回歸明確的指涉與命題。並且,當你這個人完成改造,另一個人又「點開影片」,開始另一次複製與改造。這樣的模式,是否正存在我們的島或任何一個其他國家?讀完會有一種恐懼感。彷彿戒嚴,彷彿白色恐怖,彷彿以前我們也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

唐捐:作者是位藝術家,但不是詩的藝術家,其語言有戲劇性魅力,未經提煉,有種演出感,卻不像是詩的語言經過深思熟慮。所以我懷疑作者是很有藝術感受的詩的素人。這首詩如果放在臉書可以打動很多人,因為有行動性,政治諷喻很明顯,但技巧太輕便,比如結尾就有點生硬。全詩寫出赤色思維如何洗腦,很完整,題目本身出怪招,構想巧妙,詩語言的體驗稍嫌不夠。

李敏勇:此詩是概念性的意義,不是表現性的意義。讀到後面才知道是暗合紅色政治教育,前面有點像是對流行的某些指涉。整篇讀起來有點像論述。

零雨:我也滿喜歡這首,評價也高。作者除了對語言文字很敏感,也把想表達的主題平均分配在每一段,每一段都意有所指。這其實是一個很懂得寫作的參賽者,把自己想說的,天衣無縫嵌入其文句之中。

路寒袖:我也把這首跟另兩首寫香港運動的詩並看。其優點大家都說了,缺點的部分,我認同唐捐所提。

〈超上海2019〉

零雨:這是此次唯一的科幻詩,作者寫他臆想中未來人類與未來上海將是如何,技術性和邏輯都很完整,氣魄也很龐大。厲害之處在於他創造出一個「劉」,這虛擬的神祕線索,一個被未來世界邊緣化的人。作者透過搭出租車等經驗,把現實跟未來連結一起,而在那未來世界,人類還是沒有得到幸福,還是那麼無助,也還像推石頭的薛西弗斯。「人物」是此詩的線索,最後作者把「劉」變成自己。寫出了對未來世界的想像與對人類命運的追索。

李進文:確實一開始作者就點出我和「劉」一分為二,最後「劉」又和我合而為一。整體來說是滿有趣的閱讀經驗。整首詩帶給我一種末日、文明陷落的感覺。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使我困惑:詩中時空為何「從2019到2019」,而非從2019到2049?詩中似乎出現一些並非當下上海的場景,那麼作者想說的到底是一個平行時空,或是一個拓樸學的空間折疊?總要給讀者一點暗示。

零雨:或許,作者已經打破時間了?

唐捐:零雨看到此詩後頭像小說性的東西。關於詩中所寫的時空問題,我的理解是,我不覺得它是科幻詩,這是一首很現實的詩,它在批判——上海把自己搞得像科幻一樣。賽博格還沒真正出現在眼前的上海,但上海人好像已經準備要把自己帶到那裡去。因此,「從2019到2019」這讀起來明顯不通的說法,暗喻人們已自己幻想出一個類似陰影的東西和現實相映。那陰影就是用虛線畫出來的科幻世界。這首詩確實有其前瞻性,寫法也有一點怪異和冒險。

李敏勇:這首寫出對上海現象的關照,相對於其他作品,表現方式很特別。但也有一些誇大的意味。很多感受是某種時事或知識性的經驗感受。可以體會,但不會很喜歡讀。

路寒袖:讀詩畢竟還是從詩本身來看。作者給出一幕一幕的舞台,也做了一些布景,但不曉得裡面的人要演什麼,這時讀者是不是有義務跳進去當演員?我有所存疑。作者寫出批判跟反省,倒不見得那麼「未來」,才會「從2019到2019」,2019的上海已經是這樣,未來就是會變成那樣——無論是城市的發展或人性的墮落之始。但我也覺得作者的寫法缺乏暗示。

零雨:五十行很適合寫敘事詩。這是一種新的敘事詩的呈現,因為這樣的題材與寫法,在過去詩的比賽中很少看到,作者表現得非常好。他批判的意涵是很明顯的,只是他說得很委婉。運用一些敘事和場景呈現出來,讓我們自己去體會。

〈像從前那樣〉

唐捐:這首詩把從前跟現在做對照,看似「我」在跟「妻子」或「女友」說話,以一種複沓手法述說從前,但不全然是歌頌過去,第三段給出的線索較多,有一點政治影射的味道。到了第四段則有指涉香港抗爭運動的意味。前三段所保留的「過去」,優點是較立體,缺點是並非指向同一方向,無法很快判斷作者到底想主張什麼。作者做了一個戲劇化的套式,呈現對話過程,但沒有直接扣到一個很準確的目標,經營稍嫌不夠。

李敏勇:如果把人類歷史的時段拉長,詩中所寫的那個「從前」是很短的,但人類歷史或台灣歷史不盡然都那麼平和,因此這詩讀起來很順,但對政治的隱喻模糊,似乎在懷想以前平和無事的時光,可惜效果不強。

零雨:此詩句子接近一般人認定的詩意,但有些地方的文理略顯突兀,第一段和第二段銜接處不夠完整,應是寫法問題。到了第三段,這詩開始有點轉折了,主題可能快要出現了,但第三段跟第四段的銜接又不夠飽滿,有點太快,說服力不夠。

李進文:這首詩從頭到尾都用反諷的方式在寫,滿特別的。所謂「像從前那樣」,也許是在問:要不要回到戒嚴時期?但作者的文字沒有適可而止,閱讀時會困在裡面,如果把「妳」解讀成台灣,又有點過於美好,反諷的力道散開了,應該更野蠻或強悍一點。

路寒袖:不太抓得住所謂「從前」是什麼。前面好像在寫文字獄,第三段像是寫陳澄波。「妳」只出現在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到底是一個人,或是指台灣?指涉不是很清楚。意象本身有矛盾,結構也不夠緊湊。

(唐捐放棄此篇)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

李敏勇:這首和〈敘事:槍眼〉是我此次較喜歡的兩首。敘述意味滿飽滿。讀起來有一種我所期待的詩的樣子。讀的時候也讓我想起卡勒德.胡賽尼以三歲敘利亞難民男童為主題的繪本,這是一個共通的世界性主題。我喜歡比如第一節寫到女性難民在流亡時照著夕陽,以及後頭苦難中也能保有童話的敘事,一方面刻畫出女性在流離中的困厄,一方面又能表達人仍然有希望,讀起來滿感動的。

李進文:〈廣州街〉、〈希爾維雅.普拉斯(Sylvia Plath)正準備把自己裝進浴缸〉以及這篇有一個共同點,即是「代言」的問題,無論是替憂鬱症患者說話,或寫街友,常會有想當然爾的狀況,如何寫得很立體,或能補足歷史人物的空白,而不會流於自以為是?就像我會懷疑也許詩中的難民並不是這樣想?怎樣達到說服,很具寫作技術的難度。此外這首詩有些句子不是很容易理解,比如「一隻鱷魚擁有不是一隻鱷魚的可能/與必然」。結尾力度不夠,詩應該要到後面愈強,勾起讀者的感同身受。

唐捐:整體來說,這是一首還不錯的作品。為什麼選擇女性難民?因為會觸及母親與孩子的意象,不只寫女人,也寫母親如何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環境。當寫作者旁觀別人的苦難,如何如實抓到苦難的核心?這很難驗證。詩人只能盡量扮演其同情與感受。此詩部分語句刻意追求某種迴盪的音樂性,但這麼漂亮音樂性是好或不好,有點討論空間。此詩之所以必須出現複沓,因為往前推進的敘述強度不夠,導致有時必須以兩行一個單位,來重複劃重點,去講那瞬間的感受。一般寫苦難的詩,比較倚賴敘事性,這首敘事較無開展,詠歎性較強,有一點渲染情感。

零雨:我之所以進不去這首詩,應該是語言的問題,我喜歡簡潔具體、乾脆明確的語言,這首詩讀起來較停滯而無推展。

路寒袖:有些詞似乎不夠精準,比如「不速的魂魄」,這樣的結合並沒有產生新的意涵,反而可能造成閱讀障礙。或「語言就是醒的」,是指逃難過程靠語言幫彼此鼓舞嗎?似乎無法撐起情感的立體感。

李敏勇:確實讀過逃難時必須一直說話讓彼此保持清醒,就像受傷的人不能睡著一樣。寫苦難,我們當然是做為「他人」的敘述,但就看我們是否把握了情境——其情境無法科學性判斷準確與否,只能看是否寫出了意味。

〈敘事:槍眼〉

李敏勇:我把這首與〈粵語課〉一起考慮。〈粵語課〉從學習語言的角度來寫,也有其發現,但這首表現更強烈,呈現出對香港抗爭事件的關照。

零雨:〈粵語課〉寫法較好。〈敘事:槍眼〉全詩沒分段,重點較無法突顯。此外,作者的立場是什麼?是想做現場報導?唯最後兩句較好,是一個有力的結尾。但整首詩前後呼應沒有做得那麼好。

李進文: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詩中的敘事者應該是警察?如果真是警察,就有些敘事脈絡不是很明顯的地方。加上不分段,讀起來易使人陷於混亂,雖然混亂感也可能是作者所企圖的。此外,讀起來不像身在現場,而像看電視報導寫成。有點平面。如果是現場感受,會化繁為簡,不只是去描寫很多現象。

唐捐:把敘事者設為香港警察,是很有掙扎性的設定,但沒有表達出來。篇名雖稱之為敘事,但敘事量稍少,辯證論述反而用得較多。當然也有局部敘述不錯。採用不分段的寫法,如何一氣呵成,其實更困難。

路寒袖:篇名雖叫敘事,不表示文字可以鬆散,前面十行實在太過鬆散。此外,詩中寫到的「點三八」應是左輪手槍,手槍不需槍眼,用「槍眼」做為題目比較奇怪,用槍口還可以。

〈一件小事〉

路寒袖:此篇寫人從童年到長大,成長付出代價,一定會跌倒與流血,但種種挫折讓你眼界更加開闊,當意識到自己愈來愈渺小,其實眼界就愈來愈高了。從小題材去寫,很能講出成長的意義與心境,選擇素材也很貼切,是缺點較少,完整性較高的作品。

唐捐:此詩以刻意淡化的方式寫成長,抒情性和用意象說話的基本技術都不錯。比較讓我遲疑的是有點堆疊,不應該寫到五十行,因為構想雖好,但偏於小品,比如第三段寫擺脫、成長、蛻變,作者用三個句子去疊,也就是把瞬間擴大,當然有助抒情氛圍的經營,但也會有原地盤旋的困境。

李敏勇:一首本來讀起來平順自然的詩,但有時為了講求詩意效果,會用比較強烈的敘述方式,去講原本很小的事情。

零雨:這篇是我的第五名。它有點散文化,但是寫出普通人活著的生命光熱。第三段開始的敘述就沒那麼接地氣了,比較抽象,沒有更具體描繪出生命中一件小事的意義。最後談「寂寞是什麼」的部分也有點太喜歡下定義。

李進文:這首詩第二段跟第三段較好。第一段有部分敘述顯得文藝腔。後面兩段則過分堆疊,甚至詞窮。我同意應用比較短的篇幅來寫。此外,所謂人事:有事就有人,作者寫到人的時候,都講自己,沒有擴大。後兩段雖企圖把小事寫大,但變成喃喃自語。整體創意不錯,寫法可以更凝練。

二票作品

〈動物園〉

零雨:描寫照顧失智老人的經驗,用動物作為比喻,所以會化解失智退化的焦慮與悲傷,同時也流露出作者的人格特質。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個溫暖體貼的照顧者,使本篇洋溢著正面的人性光輝。他似乎很了解動物,把動物比喻人類,象徵性強,內涵精準。以動物園比喻有幾層用意:一,人也是動物界的一分子。當人退化,有時所有動物都會來幫忙,使此詩增加了宇宙萬物一體的深情。二是,用動物的特質與慣性來比況作者所照顧的對象,使這首詩免於淪為被生病所苦的悲情。最後兩句,顯示他洞悉人類的命運,但沒有呼天搶地,過度溫情。

李進文:作者用拙趣去描述一個悲傷沉重的題材,比喻上沒有什麼失手之處。尤其全詩大量使用括號,讓動物隱喻不會散掉,一方面保持童趣與想像力,又透過括號拉回現實,使想像力和現實之間的張力呈顯。缺點是非常沉穩,技術有其套路與招數,但若能將一個套路寫到爐火純青,那也是非常難的。其關懷也有打動我。

唐捐:此詩把「家庭照顧的過程」跟「動物園」兩個系統很完美地鑲嵌一起。說是「完美」,因為布置得太整齊了。五十行的詩可以放進這麼多動物,我也是很佩服。且每一個動物意象都是一個比喻。一首詩若呼喊很多死人被稱為「點鬼簿」,這首則是「動物大圖鑑」。他又很有機地讓整首詩的敘述是完整的,除了以細微的哀傷說出人生真相,還能保持一定的冷靜,這其實不太容易,有其藝術的純熟跟客觀。

李敏勇:此詩寫動物,有很多地方是指父親,有些地方則指自己。因為寫了很多動物,產生表現上的歧義性,讀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凌亂,但這是要表達照顧者的亂,還是失智老人的亂?其特點也許是缺點。

路寒袖:作者有創意,但也太過刻意。詩裡面有太多動物,彷彿是先有了劇情,腳本寫好後,才找演員。如果照顧父親的互動,或括號內的書寫能多一點,整首詩的鬆緊度會更協調。

李進文:雖然動物太多了——但他的命題就是「動物園」。

〈粵語課〉

李進文:這首詩對當事人來說應該是很激動的一個題材,但能夠語調沉穩,沒有太多贅筆,結尾做得非常好,結構完整又順暢,成功達到「粵語課」主題。

路寒袖:這是所有詩中完成度最高、結構最嚴謹的一首,也符合當前情勢。作者用很有技巧、生活化的方式,舉重若輕談台灣跟香港是命運共同體。不管是意象或語言都非常節制,不過度誇張吶喊,把香港問題,尤其是跟台灣的關係,做了一個最協調的處理。

唐捐:作者以粵語做為此詩主要意象時,並沒有很扣住粵語。比如粵語的詞彙或句法,或粵語句法中所能呈現的香港人的特殊思維。現在的寫法是一個溫柔的政治影射,雖不是很強悍,溫柔裡有綿密的力量,曲折映照出現在的狀況。但我會想要再更高地要求它。

李敏勇:透過語言連結香港現況,這個發想是不錯的。雖有小瑕疵,但把握了當下的時代感覺。之所以沒有更扣住粵語,可能因為作者並沒有打算討論語言的形式,只是藉粵語來談香港狀況。

零雨:用粵語突顯香港特色,意象清楚,文字乾淨,層次感比較弱。因為很取巧,很容易被喜歡。整體分段、起承轉合也表現得不錯,但寫法比較沒有難度,是我的第四名。

三票作品

〈乘客〉

唐捐:本來這詩的題材也屬一般:寫通勤族每天搭車上班的過程,但作者操作了一個形神分離的想像,這也很一般,但不知為何,結合起來便可以在語言運作的過程裡,達到哲學思維的層次,且有生命省察的感受。算是利用一般的題材,很冷靜地開發出思考性概念。其語言幾乎是精準到內容跟技巧完美結合,裝置性的文字很少,語言只為了表現而鋪展,有辯證性,乍看沒有很多漂亮詞彙,卻能把人存在的基本問題,表現得很不錯。

零雨:第一次看這十六篇,就只有看到這一篇時,我開始有心跳了。這首詩最符合我心目中現代詩的現代特色。作者完全寫出現代社會中自我的多重性,意指人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分割,文字不慍不火,不濫情也不囉唆,不斷往內挖掘出現代人身不由己的悲哀,包括物質與精神層面。逐段來看,每一段分別寫自我的分離跟冷漠,自我的陌生跟重複,自我的狹隘與隔閡,接下來又製作了一個戲劇情節,其剪接讀起來非常有趣,描寫了彷彿鏡像中的自己,讓人想起拉岡的鏡像理論,那可望而不可即,真實的自己和鏡像中的自己幾乎已經分不清楚,有時像在俯視自己,有一種暗暗的悲哀跑出來,有時又像是跟鏡像中的自己平行生活。不管是技巧或內涵,這篇就是我的第一名!已經沒辦法挑剔了!

路寒袖:作者很有創意做了一個形神分離的方式,雖然講自己,但「我」也是芸芸眾生的一員,把生命的共相寫得非常好。不過,關於「我跟他合而為一」,適度操作就好,如果從頭到尾一直糾纏,容易露出缺點。但是,從小題材來看人生,並且入詩、參加比賽,作者滿有勇氣的。

李進文:讀此篇會想跟去年獲獎的〈共乘〉比較,〈共乘〉似乎更有魅力。這篇也寫出存在狀態:現代人每天都很忙,好像內在真正的自己追不上外在疲倦的身體,讀起來有一種速度感。文字很成熟,把靈魂跟身體的抒情感渲染出來,也反映出當代人的無助。

李敏勇:可以明顯看出作者語言操作熟練,讓這個詩讀起來很緊湊,且相當程度反映出當代感覺的疏離性,雖然這種身心分離的狀況不是現在才有,20世紀開始就很多,但整首詩讀起來很順,技巧很好,各種人稱之間的相等或不相等,很有趣味。

所有作品討論完畢。進行第二輪投票,評審決議從僅餘的九篇作品中,挑選五篇給分,最高5分,最低1分,結果如下:

〈乘客〉19分

(李敏勇3分、李進文3分、唐捐4分、路寒袖4分、零雨5分)

〈動物園〉14分

(李敏勇1分、李進文5分、唐捐3分、路寒袖1分、零雨4分)

〈粵語課〉12分

(李敏勇4分、李進文2分、路寒袖5分、零雨1分)

〈超上海2019〉8分

(唐捐5分、零雨3分)

〈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7分

(李敏勇5分、路寒袖2分)

〈教學影片教妳怎麼擦血色指甲油〉6分

(李進文4分、零雨2分)

〈一件小事〉5分

(唐捐2分、路寒袖3分)

〈為父〉3分

(李敏勇2分、唐捐1分)

〈敘事:槍眼〉1分

(李進文1分)

評審決議依分數高低,由〈乘客〉獲得首獎,二獎為〈動物園〉,三獎為〈粵語課〉;〈超上海2019〉、〈她們翻越邊界的邊界〉並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