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 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

2019/10/21 19:55

〔記者陳昱勳/台北報導〕為保障人權價值,探討過去台灣人權在戒嚴時期所受到的戕害,國家人權博物館出版專書《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從博物館學、政治、歷史、報導等不同面向書寫,拼湊出白色恐怖歷史的面貌。

為探討過去台灣人權所受到的傷害記憶,人權館出版《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記者陳昱勳攝)

人權館館長陳俊宏表示,去年5月人權館掛牌成立時,適逢《世界人權宣言》70週年,因此從2018年5月起至2019年3月規劃了「多元博物館講座─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活動,期間共舉辦了10場講座與2場工作坊,隨後人權館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將活動內容轉化為文字,搭配史料共同出版此書,內容分為「為未來而記憶」、「白色恐怖下的你我他」及「揮不去的夢魘」三個主題,回顧過去台灣的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的歷史。

第一部分從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此書主編的陳瑤華教授探討歷史遺址開始,以德國萬湖會議紀念館、柏林東德看守所紀念館與紐倫堡檔案中心借鏡台灣轉型正義工程。第二部分「白色恐怖下的你我他」,則透過4篇文章,講述過去威權時期,人權殘害事件就發生在生活周邊,其中提及1952年的「鹿窟事件」,有6位未滿18歲的孩童被虐待與勞役。

最後「揮之不去的夢魘」,透過「酷刑」、「監所勞動」及「不當審訊」等主題,紀錄張常美、蔡金鏗、簡中生、陳武鎮與李瑞漢(已逝)等5位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分享的故事與經歷,藉由口述紀錄讓讀者感受前人所經歷的艱辛路途。

陳瑤華指出,台灣過去有許多因政府、體制導致人權被殘害的事件仍沒有被挖掘及釐清,特別的是,鮮少有人探討兒童受難者議題,《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的編撰,即為將口述、歷史與記憶連結起來,希望讓台灣社會關注,進一步提倡人權教育。

人權館上週末於國史館舉行專書發表會。左起受難者前輩陳武鎮、人權館館長陳俊宏、專書主編陳瑤華教授、文史工作者、鄭南榕基金會董事曹欽榮。(人權館提供)

人權館表示,近期電影《返校》的觀影熱潮,到香港反送中抗爭,一再顯示不論過去或現在,人們在面對極權壓迫時,都會前仆後繼的為民主與自由站出來,期望藉此書的出版,帶領讀者回顧台灣所經歷的那段灰暗歲月,並珍惜前人所努力爭取來的自由與民主,透過書中的文章,與台灣人權發展的歷史展開跨時空的對話。

此外,今年適逢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人權館預告將於11月20日舉辦「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週年主題特展」相關活動,規劃由小朋友進行導覽特展,落實博物館平權。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